觀點投書:英國的核電廠與海平面上升後的核廢池

2021-11-05 05:30

? 人氣

極端氣候不只危及核電廠,更會使英國現有的除役和最終處置問題更加棘手。(資料照,AP)

極端氣候不只危及核電廠,更會使英國現有的除役和最終處置問題更加棘手。(資料照,AP)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以下簡稱COP26)現於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全球數百個民間團體正在呼籲各界正視核電無法因應氣候變遷的事實,然而仍有部分國家視增建核電廠為減碳手段。COP26地主國英國就其中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英國現存的核電廠多已老舊。強生政府執意要在任內推動規劃中的塞斯韋爾 C(Sizewell C)核電廠。若以2021年幣值計算,該核電廠的造價已高達 200 億英鎊。強生政府擬於2024年國會選舉正式宣布興建塞斯韋爾 C核電廠的政策。為籌措經費,強生政府日前決定增加預算支出,並且提高住家電價。若核電真能有效抵禦氣候變遷,增加興建費用,自然無可厚非。然而英國現有的核電廠已難以應付海平面上升、風暴潮、海岸洪災、海岸侵蝕等氣候災害。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於2019年發佈《海洋和冰雪圈特別報告》(Special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時指出,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上升1.1 公尺。該委員會再於2021年8月9日發佈第六次評估報告明確指陳,目前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暖化速度為過去2,000年所未見,海平面上升的趨勢會持續數千年,後果並不可逆。

海平面上升使核電廠淪為核廢池

在此情況下,全球位於海岸或河口的核電廠顯然已岌岌可危。官方紀錄坦承,英國核電廠必然會遭遇海平面上升、風暴潮和海岸侵蝕、海岸洪災等問題。英國民間援引《資訊自由法》(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2000)所取得的官方解密文件顯示,早在2012年官方內部報告已預警,英國19座核子設施中至少有12座會曝露於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海岸洪災。然而此一內部評估並未動搖歷任政府執意要在現有的海岸洪災區增建核電廠的計畫。

英國現存的核電廠大多會於2030年左右除役,所以繼法國國營電力集團 EDF與中國央企中國廣核集團在英國西岸的薩默塞特(Somerset)施工興建的欣克利角C (Hinkley Point C)核電廠後,英國政府有意在英格蘭東岸沙福克郡 (Suffolk)興建塞斯韋爾 C核電廠,以及在英格蘭東岸的艾塞克斯(Essex) 興建布拉德韋爾 B (Bradwell B ) 核電廠。這裡特別說明,英國政府常以最簡捷的方式為核電廠命名。名稱常為地點再加英文字母。如果同一地點接續A、 B、 C等字母就表示,政府在相同地區增設核電廠。

2012年官方內部評估顯示,位於英國東岸的塞斯韋爾A與布拉德韋爾A兩座退役核電廠、英國營運中的塞斯韋爾B核電廠,乃至於2012年時仍在規劃階段的辛克利角C核電廠皆位於海岸洪災高風險區域。

美國知名的氣候科學新聞網站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的模型推估顯示,整個塞斯韋爾地區在2050年時會低於海平面。英國政府永續發展委員會前任主席波里特(Jonathon Porritt)力陳,若僅以運作年限60 年推估,除役的年限至少40年,塞斯韋爾B核電廠自1995年併聯電網,該核電廠最早將於2095 年完成除役。屆時海平面上升超過1公尺與3至5公尺高的風暴潮可能會淹沒塞斯韋爾地區。從氣候觀點而論,強生政府執意增建塞斯韋爾C核電廠的計畫根本是漠視科學證據 。

稍有判斷力的民眾,在了解英國官方內部評估、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所提出的警告或氣候中心所做的推估後,絕對不會想在塞斯韋爾的沿海洪水高危險區買房、囤房 。同理可知,稍有職業道德的建商也不會在洪災區大推建案。不過英國政府卻一意孤行,認為防洪工程可以移山倒海、人定勝天,堅持要在沿海低窪洪患區增建塞斯韋爾C核電廠。

赫瑞特瓦特大學(Heriot-Watt University)建築工程學榮譽退休教授羅夫(Sue Roaf)力陳,即使保守估計海平面僅上升1公尺,現有的塞斯韋爾A、B兩座核電廠和規劃中的塞斯韋爾C核電廠在遭遇海平面上升和風暴潮時不僅會成為孤島,東岸的薩福克郡更會成為飽受輻射污染的核廢之地。

海平面上升僅僅是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之一。濱海且酷熱的國家即將遭遇的挑戰尚有熱浪、乾旱、環境溫度上升等問題。法國電網運營巨頭RTE集團的數據顯示,歐洲第一大核電國家法國在2019年時因歐洲高溫炎熱,核電機組的發電量因此減少了8%,約5.2百萬瓩。法國尚且如此, 在溫度動輒超過攝氏40度的國家,極端氣候的衝擊勢必更為嚴峻。例如中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巴拉卡核電廠(the Barakah nuclear power plant) 濱臨波斯灣、南亞孟加拉位於內陸的路布爾核電廠 (the Rooppur Nuclear Power Plant)就是顯例。一篇 2021年7月發表於《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期刊的〈變遷的氣候致使核電停機頻率增加〉(Increase in frequency of nuclear power outages due to changing climate)專文直言,核電欠缺氣候韌性。各國核工業遭遇環境溫度上升、乾旱等極端氣候事件,面臨停機次數倍增,卻始終束手無策。

英國核電廠從未成功除役

極端氣候不只危及核電廠,更會使英國現有的除役和最終處置問題更加棘手。除役和最終處置為核電的隱藏成本。一般來說,反應爐的除役期間可能長達幾十年,但英國核電廠的除役卻更為錯綜複雜。原因在於英國自二戰以後就開始發展兩用反應爐,也就是既能生產核武所需要的裂變材料如鈽 、鈾、又能用於發電的反應爐。冷戰期間英國核電設施就是核武設施的一部分。

直至2021年,英國17 座已停止運作的核電廠仍未有任何一座成功除役。下議院政府帳目委員會(the  Public Accounts Committee)於2020年指出,英國政府設立核電廠時從未考量日後除役,多年來放任核種紀錄殘缺不全,再加上除役署(the Nuclear Decommissioning Authority )欠缺場址實地情況的知識,迫使英國民眾得為政府失職負擔天價的除役費用。依據除役署 2019 年的估計,英國核電廠除役期程約為 120 年,屆時清理和除役費用可能高達2,320億英鎊。若英國已停止運作的17座核電廠皆能於120年內除役,完成之時已是2240年。

如果強生政府任內所規劃的塞斯韋爾C核電廠順利完工,並於 2035 年併聯電網,依照英國延役老舊核電廠與一再拖延核廢中期貯存的紀錄,用過的燃料棒可能會在廠內冷卻池中存放至2250 年,才能移出至英國的最終處置場。這裡必須說明,用過的燃料棒在核電廠存放至2250年的前提是,英國東岸尚未遭到上升的海平面和加劇的風暴潮吞噬,成為自然之力所形成的核廢池。此外,英國政府在21世紀結束前,能與各區民眾順利協調出高階核廢的最終處置候選場址。

目前英國在興建地質處置設施之事毫無進展。自二戰以來英國政府在發展核武/核電、任意海拋核廢、鋪設暗管排放輻射廢水入海等議題,皆一再愚弄民眾。此外,英國政府並未開誠布公討論核武/核電的議題,包括交待核廢總量、核種、核廢性質究竟是軍事或民生用途,或「軍民一體」, 所以至今英國仍未有任何一個地區的民眾自願接受家園成為高階核廢的最終地質處置候選場址。

英國自二戰後,堅持使用核電,但是一遇核廢、除役、最終處置就一再推諉塞責、做表面工夫。英國絕非特例,而是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各國資產階級政府短視近利的通病。臺灣社會也是如此。歷任政府、產官學界迄今並未正視 「低放射性核廢料」無法遷出蘭嶼、用過的燃料棒無處可處、國內欠缺除役、中期貯存經驗、乃至於最終處置的公共討論始終闕如的困局。相信不少關注能源議題的民眾認為,續建核四,才能減碳。然而臺灣社會在援引英國「核能減碳救氣候」之說前,或可先思考,在前述問題至今依然無解時,現有核電廠是否會成為核廢池?未記取前車之鑒的臺灣,是否會成為後車之戒?

*作者為工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特約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