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英特爾公司(Intel Co., INTC)和愛彼迎(Airbnb Inc., ABNB)在內的2022年冬奧會企業贊助商也面臨人權觀察及其他方面的壓力,有呼聲要求它們取消對冬奧會的支持。這些公司暫未回覆置評請求。
現代奧運會幾乎從一開始就被政治緊張關係所困擾。第一次大規模抗議發生在1906年的雅典,當時愛爾蘭運動員反對被列入英國隊,一名運動員爬上旗桿展開了一面愛爾蘭國旗。
據奧運歷史學家、「Games of Discontent」一書的作者布勞斯坦(Harry Blutstein)說,1956年在澳洲墨爾本舉辦的奧運會上,國際奧委會同意台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參加,並允許升起中華民國國旗,而中國對此表示不滿,並決定讓本國92人代表團放棄參賽,由此成為首批抵制奧運會的國家之一。當時距離國共內戰結束已過去七年,台北和北京方面都自稱是中國的合法政府。
中國隨後繼續反對台灣參加奧運會,直到1984年。那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以中國的名義參賽,台灣首次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賽。
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增強。習近平把治國理政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聯繫起來,並部署了許多「戰狼」外交官來攻擊批評中國政府的人士。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稱,國際奧委會雖然可以嘗試在競技場上對運動員設限,但該組織沒有足夠的能力來監督更廣泛的政治環境,尤其是在社交媒體時代。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曾銳生表示,政治可能是雙向的。他說,國際奧委會沒有懲罰中國運動員在東京佩戴毛澤東像章的行為,這就為運動員潛在的佩戴任何具有政治性或社會性徽章的舉動開創了先例。
他說,「如果有人佩戴『自由西藏』、『自由新疆』甚至『自由香港』的徽章,會發生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