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觀點》中國正系統化改革金融監管制度

2017-12-18 06:30

? 人氣

中國正式成立了「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官方正有層次、系統的進行金融監管制度改革。(圖取自pixabay)

中國正式成立了「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官方正有層次、系統的進行金融監管制度改革。(圖取自pixabay)

在今年11月,中國國務院成立了「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可說是大陸金融監管制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事實上,從今年7月中召開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7月25日中國金融穩定報告出台,到11月初正式成立了「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中國官方正有層次、系統的進行金融監管制度改革,以及去槓桿化的宏觀調控,這對於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將帶來良性及深遠的影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大陸過去是以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三會分立來採取「分業管理」模式,但最近幾年類似於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混業及跨業經營,又重新在市場上活絡,例如,2011年6月的平安保險集團併購深圳發展銀行,就是一例。

而自從2004年開放銀行「撈過界」跨業投資、經營保險、證券業之後,近6、7年來,另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各銀行從過去銷售基金公司的商品,轉為直接由銀行成立基金管理公司,然後以銀行旗下通路優先銷售自家的基金,以這種方式將銷售基金的獲利悉數回歸銀行,獲取更大的基金銷售利潤。

對金融業展開混業監管

而在金融業展開混業、跨業經營的同時,另一個近幾年來受到大陸高度矚目的問題,在於金融業的槓桿過大,使得大陸的總體經濟一旦出現問題時,整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馬上出現,而混業與跨業的經營,更可說加劇這個效應,對於這個問題,大陸監理機關早就集體研商應對之策,整個規劃隨著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展開、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成立而走向成熟。

事實上,包括一行三會,早在5、6年前,就開始警覺這個隱憂,因此已固定針對跨業及混業的金融業經營如何監管來開會、協調,如今,這些金融業雖然沒有金控之名,但這些跨業、混業經營的模式,實質上已形同金融控股公司。

而在今年7月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除了三項任務、四大原則之外,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已具體出現在會議結論,雖仍然維持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三會分立的模式,暫不將一行三會合併,但透過設置「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把層級拉高到直屬於國務院,並以該委員會來統合一行三會,這也使得儘管三會並未合併,但透過這樣的管理架構,已能收「統合」之效。

正如同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所期許的目標,該會成立將解決目前「一行三會」的架構之下,跨領域金融監管標準不統一,存在著規則衝突或監管真空的問題,因此也將補上分業監管的短板,金融混業監管架構及統一監管機制也因此即將來臨。而除了上述對金融業展開「混業」監管的意義之外,還有至少4項重要內容,一是審議金融業重大規劃;二是除了「一行三會」,還須協調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三是應對國際金融風;四是監督地方政府。

走向「功能性」監管模式

根除了管理金融業的跨業、混業經營模式之外,包括P2P、電子商務、行動支付攸關「金融創新」的業務,也將一併納入「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列管,可見得未來「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在大陸金融監管體制上的重要性。

而這種打破原本三會分立監管的「行業別」監管模式,漸走向「功能性」監管的做法,除了對於外資的跨國金融業在中國市場的營運有所影響之外,其實最受影響的仍是中國本地的金融業。一直以來,中國大陸都存在「影子銀行」問題,這不僅加深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也使得真正的金融業壞帳問題難以估計,未來這種走向功能別監管的做法,將令金融業從事的多元業務,諸如理財、消費、貸款、不動產業務等,全部以「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為最高監管單位,來統合三會進行管理,這樣的組織架構將使大陸的金融監管制度更能兼進行橫向、縱向的協調,政策指令也能更有效的貫徹。

集中火力去槓桿化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的金融監管體系,已持續進行一年半的金融市場資金緊縮及去槓桿化,由於先前不論是P2P、房貸,或是與影子銀行相關的衍生性金融理財商品等,都過於浮濫,整個金融體系的槓桿可說「玩」太大,因此近一年半來,大陸監理機關也集中火力去槓桿化,例如,M2的年增率原先最高曾有15%,現在有些專家認為已「腰斬」至7%左右,但也有一些專家認為由於大陸的行動支付太發達,已取代了現金流,因此部分的M2其實已「化身」在行動支付裡,最新的M2應該還在7%以上,但不論如何,去槓桿化的政策的確已使M2年增率大幅降低。

大陸監管機關深感過去的QE(貨幣寬鬆政策)放得太多,因此現在積極想把過多的市場資金回收,以降低系統性風險,去槓桿化即為重要的一環。而觀察去槓桿化的各項重要指標,包括債券、P2P,以及租賃公司、非信貸業務、表外業務、投資擔保公司、各種網路理財眾籌公司的貸放、股票交易等,都在此列,這些指標均同時呈現資金緊縮效應,例如,最近大陸的國債殖利率大升,10年期的國債升破4%,是近幾年來的最高點,資金緊縮的程度由此可見。

此外,從大陸的P2P公司,在過去一年半來已關了2/3,從原本5,000多家的規模,現在市場上僅剩2,000多家,就知道P2P公司受資金緊縮效應衝擊的程度。但這些改變,整體而言對大陸市場來說,影響是正面、健康的,因為過去市場資金真的太過於浮濫、寬鬆,整個槓桿實在玩太大了。

以配套措施防改革衝擊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之處在於大陸金融監理機關在改革的同時,仍同時警覺以配套措施來防範「後遺症」,這也是非常可取之處,其中,像是「定向降準」、「定向降息」這兩種做法,就是重要的兩個典範。

這兩個做法,最主要在預防中小、微型企業在去槓桿化、整體市場資金緊縮的過程中受到衝擊,就如同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所揭示的三項任務,除了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風險之外,服務實體經濟位列第一項重要任務,大陸官方也因此特別重視中小企業在改革過程中不能受到資金緊縮的衝擊。

大陸監管機關評估,真正要改善、解決的是先前在QE過程中,大企業取得資金太容易:「結果近2年來大量資金在某個領域空轉,無法流入實體經濟。」而另一方面,中小微型企業仍需要金融業的資金來扶植,因此大陸監管機關祭了「定向降準」、「定向降息」兩種做法,防範中小企業因為去槓桿化而拿不到資金。

以「定向降準」為例,亦 即倘若銀行放款給中小微型 企業,根據大陸的分類標準,相關放款業務量已達到一定的規模時,就可獲得降低存款準備率的獎勵,今年 9月底的定向降準特別明訂是明年1月才生效,在此也施展了施政的藝術,藉此鼓勵還沒有達標的金融業者,可以把握11、12月距年底之前最後的2個月,作最後衝刺來爭 取定向降準的資格。

除了設置「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更高的架構來統合目前分立的三會之外,近來中國金融監管趨勢的另一重要變革,在於中央政府及黨中央已高度重視長期存在的「上令無法下達」的問題,亦即中央有政策,但政策到了地方,卻經常因為地方政府各有山頭,因此不僅無法順利執行中央政策,甚至地方政府還凌駕於中央政府之上,對金融業另立一套管理方式,而該委員會的成立,也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

此外,在第五次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裡,有一段文字也具有深刻的意涵,那就是「黨管金融」:「監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這段文字,已明確的表態,除了未來一行三會將完全由共產黨來掌控之外,由於黨是最高領導,因此不僅中央政策由黨訂定,接下來也必須在地方政府落實執行,在黨的領導之下不能有地方各行其政的情況發生:「地方政府要在堅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權的前提之下,按照中央統一規則,強化屬地風險處置責任。」

「黨管金融」原則確立

這種「黨管金融」的最高原則一旦確立,諸如P2P、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影子銀行等問題都能逐漸解決,因為這些問題的惡化,很多是來自於地方政府的過度縱容。

過去十幾二十年來,在大陸市場很流行的一句經濟術語,是:「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因此大陸監管機關在進行改革時,正如同在今年7月25日,官方所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將特別採取「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對資金會緩收而非一次收太快,以避免在改革過程中產生難以因應的衝擊。

在這份中國金融穩定報告裡,也特別提出了管理的方針,包括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強化金融監管協調,統籌監管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統籌監管金融控股公司及重要金融基礎設施、推動建立更為規範的資產管理產品標準規制,補齊監管短板,避免監管空白,且要探索金融機構風險市場化的處理機制,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儘管改革的過程中,市場和實體經濟必然會受到影響,但整體來看,改革的結果應是正向的,因此對大陸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應該是「短空長多」。

*作者為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政治大學金融學系兼任教授。本文經台灣金融研訓院授權刊載,精彩全文詳見《台灣銀行家雜誌》2017年12月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