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以務實金融政策輔助中小企業才是經濟解方

2017-12-01 05:50

? 人氣

作者認為,台灣經濟以中小企業為主,政府不能想辦法讓這些中小企業得到輔助與升級,那麼,最終就業環境劣化也只是必然的惡性循環而已。(資料照,蘇仲泓攝)

作者認為,台灣經濟以中小企業為主,政府不能想辦法讓這些中小企業得到輔助與升級,那麼,最終就業環境劣化也只是必然的惡性循環而已。(資料照,蘇仲泓攝)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最近很紅,不是因為跟黃國昌委員在質詢時槓上的關係,而是對國內金融業提出一些具體放寬措施,例如,線上投保業務再放寬、放寬公司上市櫃條件並新增類別、五大外資銀行對綠能產業的融資放寬,以及保險業調整投資創投基金上限等,都打中台灣金融市場目前陳舊的管制思維痛點,而讓金融業及產業很有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一個上任前飽受批評為「門外漢」的金管會新主委來說,顧主委表現出「準備好了」的企圖心顯得特別強烈,甚至,前幾任金管會官員對於電子票證、電子支付普及化的消極態度,都立馬獲得改善,不只解決悠遊卡公司延宕二年的問題,還宣示要在2025年,衝破電子支付達到90%比例的難關,以剛成立的賴內閣來說,顧主委是一個意想不到的亮點。

開放之外,還不忘蘿蔔後面的棒子

調整獵雷艦案踩地雷的三家官股銀行董事長、修正「投信投顧法」加重刑責到10年與罰款2億,並公開宣示對金融行政裁罰上限1000萬元,這片銀行們根本不放在眼裡的「小蛋糕」罰鍰提高,以及把前任主委定調的「金融業吹哨者」條款由銀行業「自律規範」,提升到銀行「內稽內控」的等級,這些都顯示出顧主委對金融業的公司治理,確實有不受金融總會治肘的獨立思考,越來越像內行人。

當然金融業怕的不只行政罰鍰,或人事任命的同意權,其實,金融業最怕的是停止他們賺錢的業務,停止業務直到改善為止,即使只有一、二個月,都可能嚴重影響一家銀行或金控當年度的獲利表現,以及更重要的股價,而這會直接關係到銀行的經營權。以此觀之,如何提升金管會的位階、預算、人力,特別是專業人力、金融調查權等,應該是顧主委接下來該思考的方向。

金融業在鬆綁陳舊法規外,應積極思考如何把資金引入中小企業

民進黨與顧立雄主委幾乎同時發表其金融政策論述的看法,而在執政黨所謂的新論述裡面,特別把「加強微型、中小型企業融資管道」點出來,筆者認為這是一個亮點。

因為以往台灣經濟活力強勁的原因,就在特殊的中小企業生態系,這是屬於台灣經濟的特色。台灣企業因為小,所以可以很快速的調整,也因為如此,在過去三、四十年有很好的能力融入國際生產供應鏈中。反而,近年來因為供應鏈西進中國,讓特定企業越來越大,造成其生產無所不包的現象,反而回過頭壓迫本土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使得台灣經濟慢慢變得活力低落,並受制於中國。

然而,面對中國因素,馬政府時代對中小企業的政策,並沒有特別的作法,甚至到末期時更是乏善可陳,這從2017年預估將是近五年新掛牌(IPO)上市櫃公司家數的低點來看,可以得到證明,股票上市需要條件為,公司至少成立滿三年,而上櫃則需要滿二個會計年度,因此2017年的低點,往前回推表示前面二、三年的政策就已出了問題。

甚至,在經濟部每年都會發布的中小企業白皮書當中,馬政府2009年上台以後,悄悄地把固定會公開在第三章的中小企業財務盈虧比率拿掉,改成一些難讀懂的財務數據。在拿掉之前公布的數據,虧損中小企業比率約在30%-36%,視景氣狀況而定,在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台灣經濟中,這是一個審視經濟狀況是否健康的基本指標,雖說馬政府一上台就遇到金融海嘯,但至此就不再公布這個基本健康指標,也未免令人好奇,特別是馬總統那麼喜歡說嘴經濟數據。

警訊:每三家中小企業,有一家虧損,而台灣賺錢的企業都集中在大企業

台灣的中小企業,有30%—36%財務是虧損的,而近年來,除了新上市櫃家數創新低之外,還有其他警訊,如中華徵信社調查的排名前5000大企業狀況,在2015年、2016年,連續二年呈現整體營收總額衰退的現象,但若從稅後純益來看,前500大企業則是持續創新高的,換言之,台灣的企業當中,稅後沒有賺到錢的是多數,而且可能高達九成,這是台灣經濟體質空洞化的一大警訊。

根據經濟部調查,新登記的公司行號,第一年就倒閉的有90%,到了第五年倒閉的則達到99%,要熬過創業維艱的時期,還要能賺錢持續二到三年才可以掛牌上市,可見台灣中小企業生存之困難,以及籌資之艱辛。因此,如何能讓游資、爛頭寸過多的金融體系,把資金導引入中小企業,甚至微型企業或創業環境,確實是台灣現在最重要的經濟問題。

如果,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經濟,政府不能想辦法讓這些中小企業得到輔助與升級,或鼓勵有價值的想法被創新、創業出來,還放任這些好的想法與人才被中國及美國挖走,那麼,最終就業環境劣化、扣死當化(cost down)、青年低薪化,也只是必然的惡性循環而已。

務實金融政策不是問題,問題在民進黨人有沒有執政意識感

很多民進黨的支持者,並沒有認知到本土政權已經開始第二輪執政的現實,還是以對軍公教不友善、陰謀論批判政策目的等,為其慣性思考的方式,甚至執政黨的立法委員與黨工都仍保有這種傾向,這是該黨二次執政,卻一直不容易上手的原因。

這誠然是民進黨的歷史包袱,需要時間來化解,但就國際環境、中國因素、台灣的經濟數據與現實等各方面來說,台灣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可以給這一小部分政治人物演內心戲的時間,既然政策方向已經確實抓住台灣經濟與產業的痛點,那剩下的就只有執行魄力與決心的問題。

*作者為大學經濟系兼任助理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麒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