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國防部變成職訓局?

2017-11-27 06:20

? 人氣

國軍因為耐操所以被農委會「相中」,要援以為農業勞動力。圖為國軍救災(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國軍因為耐操所以被農委會「相中」,要援以為農業勞動力。圖為國軍救災(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農委會又有新點子了:跟國防部合作,進駐軍隊訓練農業勞動力,讓國軍退伍後,把從農當成事業第二春。農委會沒說明如何「進駐」,可是腦海中立刻浮起「營區變菜園」的畫面,而阿兵哥當然是戴斗笠不戴鋼盔,手中拿的是鋤頭而非步槍。接著聯想到的,是其他缺工行業當然不可能坐視勞力全都流向農業,紛紛比照辦理,於是,國防部就成了職訓局,各個營區也都由合作廠商BOT興建各種專業訓練所……,喂喂喂,我們要國軍幹嘛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農委會出此點子的理由是「台灣的軍人是比較耐操、耐熱的一群」,易言之,農業缺人力的最重要原因是「年輕人不耐操、不耐熱」,所以不願意投入農業。問題來了,全募兵制實施在即,如果年輕人都不耐操、不耐熱,誰又去當兵呢?耐操且耐熱的年輕人投身軍旅,又為什麼要接受農業(或其他行業)職訓,預作「第二春」打算?他們直接投入那些行業就好了,何必浪費那些歲月呢?

農委會的點子不可取,甚至是「鍋貼役」的同樣思考(廉價勞工),然而,這個新聞卻正凸顯了當前台灣的最根本問題:人力不足,不但農業缺工,國軍又何嘗不缺兵?也就是,國家安全的第一層次的國防安全與第三層次的民生安全都出現了危機。

2016-07-10-尼伯特颱風災後-國軍救災-取自蔡英文臉書
國軍救災不夠,還要成為農業勞動力?圖為尼伯特颱風災後國軍救災(取自蔡英文臉書)

從前,台灣的人力是不缺乏的,能夠維持60萬大軍,後來推行家庭計劃,生育率下降,人口不再「吞噬」經濟成長,於是每個人都富裕了,可是人口政策繼續不變,乃有今日的窘迫局面。(現在每年出生16、7萬人,能增加多少勞動力?又能提供多少兵源?)

但即使在60萬大軍的年代,農忙時農村仍然缺工。民國60年代我服預備軍官役,就曾經帶著阿兵哥到附近農村「助民割稻」。割稻子很辛苦的,兩隻腳整天踩在水田裡,必須一直彎著腰,手上鐮刀沒有停的時候。很多阿兵哥反映「寧願出操,不要割稻」,但有的就很賣力割稻,而且動作嫻熟,他們是農村子弟,他們賣力的原因是「我家也有國軍去助割」。

其實,國軍戰力跟農民耐操度是一個道理:為自己,還是混飯吃?

明朝剿倭名將戚繼光的「勝之道」是練兵,他有一支鐵打的部隊戚家軍,而他的練兵秘訣則第一是「選兵」:只收農民而不收「城市浮浪之徒」。凡屬面皮白晰、眼神精靈、舉止輕快的人,一律擯棄。因為這種人都來自城市,容易見利忘義,更是害群之馬,一旦交鋒,不但自己會臨陣脫逃,還會唆使周圍伙伴一起逃跑,萬一被抓回去,則舌燦蓮花嫁禍給伙伴。

選出這樣的純樸農夫,優點是刻苦耐勞,但是戰術就不能太複雜,戚繼光為此設計出一套「鴛鴦陣」:一個戰鬥班12人,前面4人的武器是藤牌、狼筅(連枝帶葉的長毛竹),後面4人執長槍為作戰主力,長槍手之後2人攜帶钂鈀(鐵製農具,用以放置「火箭」,其實是爆仗),加上1名隊長、1名伙夫。這種戰鬥群用來對付倭寇還頗見效,使用的武器又多為農家常見的工具,另一個優點是,只要是戚家軍,如果在亂戰中打散了隊形,任何一名班長都可以就近組織一個新的鴛鴦陣,發揮同樣的戰力。

重點在於,農民都是為了保家衛鄉而戰,即使沒有「干戈」可執,執钂鈀也可以。又,鴛鴦陣打散了還可以重組的充分條件,是散兵游勇心甘情願:我在這裡戰倭寇,我家鄉有別人也在戰——道理跟前述國軍助民割稻故事一樣。

於是我們知道,農委會的點子不可行之處了:募兵制的軍隊都是到軍隊領薪水的,種過田的可以耐操(農業操的跟軍隊不一樣),不耐操的仍然不耐操,而耐操的也不見得甘願幫別人下田。

題外話,這也讓我們警覺募兵制的危機在哪:領薪水當兵的,一旦部隊打散,不會願意重組再戰!

*作者為專欄作家。更多好文請看〈公孫策說不測風雲〉臉書紛絲專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