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新政府上台,許多人期待著美中關係的「重置」。不過,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指出,拜登政府是否會繼續川普政府對中國的強硬路線,並不取決於拜登,而是取決於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他們說,鑑於中國目前的行為, 無論誰成為美國總統,對中國都會採取強硬措施。
拜登政府內閣成員認同川普對北京的強硬政策
拜登新政府的國務卿人選布林肯(Antony Blinken)星期二在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有關他的人事提名確認聽證會上表示,他認為川普總統對中國採取強硬
態度是正確的。他還支持龐畢歐國務卿認定中國在新疆犯下「種族滅絕」的決定。
拜登的財政部長提名人葉倫(Janet Yellen)同一天在出席參議院金融委員會的提名聽證會表示,中國長期利用一系列政策「削弱美國公司」,包括非法補貼、產品傾銷、知識產權盜竊和其他貿易壁壘。她說,中國是美國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拜登政府將使用所有可用的工具來打擊中國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她也認為,中國在新疆犯下了「可怕的侵犯人權的行為」。
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提名委員會上,美國防部長提名人、退役陸軍上將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說,中國是美國頭號威脅。「我將繼續集中資源,確定我們做好準備以應對任何挑戰,以及繼續對中國或其它敢於挑戰我們的侵略者展現確實的威懾力量,讓他們知道這將是非常糟糕的主意。」
在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的聽證會上,拜登欽點的情報總監人選海恩斯(Avril Haines)表示「將會提供必要的情報,支持兩黨戰勝中國的努力。」
她說,她認同參議員們所說的中國政府的情報工作以不計成本的方式試圖滲透美國基層。目的為爭取有可能成為美國領袖的地方官員未來認同中國的政策,甚至制定親中政策。
拜登政府是否繼續延續強硬對華戰略取決於習近平
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們認為,拜登政府是否會對中國繼續推行川普政府的強硬政策更多取決於中國的動作。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達尼埃爾・普萊特卡(Danielle Pletka)星期二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一場研討會上告訴美國之音,拜登與哈里斯政府的中國政策與川普時期相比並不會出現大的變化。
她說:「在中國問題上, 我認為很多問題不是取決於拜登,就如同過去也不完全取決於川普一樣,更大程度取決於習近平。……習近平製造了一種局面,美國必須做出回應。不是關於拜登,或是川普的, 不管誰擔任美國總統,都必須有所行動。」
她指出,在對華政策上,尤其是貿易政策上,川普政府強調的「公平」在全美國都引起了共鳴。
她說:「我們把中國帶進了國際貿易體系,帶進了國際社會,就是為了讓中國能夠遵守這些體系的規則,然而,中國接受了那些規則,但卻是想利用就利用,想無視就無視。這在整個美國,所有階層,不管是學界還是政府,都引起了共鳴。」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學者、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Douglas Paal)在接受美國之音電視訪問時說,習近平上任後, 美中兩國之間的摩擦和衝突點越來越多,「因此不管是哪位總統執政,都自然會對中國強硬起來。」
習近平上台以來,中國在政治、軍事、經濟、國家安全和人權問題上都對美國和美國的價值觀構成了挑戰。習近平對內獨攬大權,實施高壓統治, 對外採取冒險挑釁的政策。
新冠疫情,尤其是歐美目前還深陷健康危機的泥潭的事實,更是給了他更大的膽量。
2021年1月11日,習近平在給中國省部級主要領導講話時,聽起來比以往更顯得躊躇滿志。習近平在講話中重申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說法,但是強調,在這一「大變局」中,「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
曾經在裡根政府時期任職的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Clyde Prestowitz)《顛倒的世界:美中世界領導權競爭》 (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 America, China, and the Struggle for Global Leadership )一書的作者,星期二在《亞洲時報》的一場研討會上說,中國對美國的威脅超過二戰時希特勒領導的德國和冷戰時的蘇聯。他說:「因為中國與全球經濟的融合,中國有力量去脅迫。」
他解釋說,中國用經濟手段制裁澳大利亞、韓國和挪威就是很好的例證。在澳大利亞呼籲對新冠病毒的源頭進行獨立調查時,中國禁止從澳大利亞進口煤炭和牛肉等;2017年,韓國零售業巨頭樂天集團因提供土地用於部署「薩德」飛彈防禦系統,激怒了中國人,遭到中國的抵制;2010年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向監禁中的劉曉波頒發諾貝爾和平獎後,中國停止從挪威進口鮭魚。
普雷斯托維茨甚至希望新總統拜登在自己的就職典禮上就中國的威脅對全國和自由世界發出警告。不過,新總統的就職演說似乎更著重美國國內的威脅。
斯坦福大學的國際問題研究員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美國需要明確表示,我們歡迎一個富有建設性的、和平的中國融入國際社會。只有當北京採取不負責任、咄咄逼人的行為時,我們才要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
美國對中國的強硬始於歐巴馬政府的第二任期
與很多人想的不同, 美國對中國的強硬並不是開始於川普政府,而是開始於歐巴馬政府的第二任期。
在歐巴馬第二任期開始的時候,正是習近平上台前後。美國將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軍事建設視為主要的軍事挑戰。2011年11月,歐巴馬總統在亞太之行中高調宣布美國是「太平洋國家」,並將「留駐」亞太。2012年1月,美國國防部發布《新軍事戰略報告》,正式提出「亞太再平衡」的概念,確立了將軍事資源由「9・11」事件之後的亞太、中東雙重戰略重點轉為以亞太為重心的戰略傾向。歐巴馬還試圖組成一個經濟聯盟,即《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來遏制中國,不過,這個協定在川普政府上台後就被放棄。
被新總統拜登任命為「印太事務協調官」(Indo-Pacific coordinator)的前助理國務卿庫爾特・坎博(Kurt Campbell)就是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設計者。2018年,坎博和同樣會在拜登政府任職的伊萊・拉特納(Ely Ratner)在《外交事務》撰文指出,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已經失敗。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權力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這些曾經任職歐巴馬政府的官員在與中國再次打交道時會睜大眼睛。
她說:「他的團隊中許多人在歐巴馬政府的後幾年,目睹中國變得更加強硬,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表現出好戰行為。他們也體驗過中國做了些承諾,但後來沒有兌現。所以他們有這樣的經驗。而且我認為他們在上任後會睜大眼睛。」
她建議拜登政府在解決好美國國內問題之前,不要過早與北京舉行元首峰會或高級別對話。
她說:「我們知道,中國在看到其它國家實力下降的時候,就會佔它們的便宜。而且我們知道,中國認為新冠大流行加速了全球力量平衡格局的變化。在這種格局下,中國正在成為一個大國,而他們認為美國正在衰落。所以我認為,在我們沒有重新獲得中國的尊重之前,我們不應該與中國進行峰會或嚴肅的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