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以毒打摧毀反抗,卻讓他成了憤恨的魯蛇:《阿道夫.H:希特勒,一個獨裁者的一生》選摘(1)

2017-09-18 05:10

? 人氣

 16歲的希特勒,實科中學同學所繪的素描肖像,1905年。(麥田)

16歲的希特勒,實科中學同學所繪的素描肖像,1905年。(麥田)

一個人會變成什麼樣子,小時候的經歷占了很大的分量。我們實在很難說希特勒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他的父親和母親年齡差距超過20歲,阿洛伊斯對待自己的妻子,就像對待未成年的小孩一樣。阿道夫在心裡無疑地總是站在母親那一邊,但是他們兩個加起來也無法和父親抗衡。如果說希特勒的一生中有真正愛過什麼人的話,那就是他的母親了。在他擔任帝國總理期間,母親的相片仍然掛在他的床頭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經常搬家,希特勒的童年很不安定。而他又太小,無法像他的同父異母兄弟小阿洛伊斯一樣逃離父親。在小阿洛伊斯出走、愛德蒙病死之後,父親的權威全都集中到阿道夫一個人身上。但這種雷霆高壓只會引起倔強和叛逆,以至於父親愈來愈常打他,想要摧毀這個剛進入青春期兒子的反抗。希特勒幾乎每天都挨打,有一次阿洛伊斯還把他打到不省人事。常常挨打又無法還手的人,會有一種深刻的屈辱感,並且把憤慨和仇恨深藏在心裡。

希特勒的父母親(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希特勒的父母親(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隨著青春期的發展,他的不成熟逐漸變本加厲。」

希特勒和他的姊妹們關係並不融洽,女兒們不會被父親毆打,可是他會。克拉拉曾經或多或少想過保護兒子不受丈夫毒打,但通常沒什麼用。不久之後阿洛伊斯過世,她又開始溺愛希特勒當作補償。希特勒其實很不擅長用平等與尊重的方式和別人打交道,也不知道怎麼和別人變得比較熟稔。隨著青春期的發展,他的不成熟逐漸變本加厲。

如果沒記錯的話,希特勒的人格特質繼承自父親的部分,其實遠多於溺愛他的母親,結果連他自己都沒注意到這一點。希特勒一直鄙視、厭惡他的同儕朋友,是因為基於對母親的愛,他一直想要否定自身之中承襲父親的部分,這種說法還滿有道理的。

希特勒不會愛人,他只會恨,情緒激烈的憤恨。他甚至對待他飼養的狗也比對人好,這些狗從他成年以後就一直帶在身邊。他同時也持續追求認同感與歸屬感。因為無法忍受孤獨,他需要身邊有一種能夠代替家庭的東西,所以他要求無條件的服從和順從,即使對於他這一生中所擁有的少數「朋友」也是如此。

「他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傢伙。」有本希特勒的傳記如此寫道。這句話真是一語中的,此人毫無疑問在心理上有點問題。希特勒把自己視為所有事物的中心,而且只有他才是中心。不幸的是,他在政治生涯中碰到的都是不會批判他的崇拜者,這些崇拜者讓他的自我感覺更加良好。希特勒在寫作《我的奮鬥》時,他是真心相信自己承受天命要來改變世界歷史。從那之後他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只是在增強那早已種下的狂妄自大。

希特勒在1895年5月開始上學,4年之後在一張全班合照裡,可以看到這個10 歲孩子的身影。他在相機前顯得驕傲自大,雙臂環抱胸前。希特勒是個好學生,儘管因為父親和家庭的緣故,讓他的生活很不穩定;他轉學了好幾次,但他還是小學生時完全讓人挑不出毛病。

希特勒的童年故居(Kim Traynor@Wikipedia / CC BY-SA 3.0)
希特勒的童年故居(Kim Traynor@Wikipedia / CC BY-SA 3.0)

希特勒也是蘭巴赫(Lambach)的本篤修道院唱詩班其中一員。有段時間他想成為神職人員,雖然他根本不了解彌撒儀式的深層意義,而且也不相信上帝。但是透過在教堂的觀察,他學到了很多東西:之後他的政黨舉行大型群眾活動時,都會有祝禱儀式;光明與黑暗,演講的內容都是德意志民族如何從死亡中復活。當他後來開始無情地迫害猶太人時,希特勒聲稱,所有的處理都是「以主之名」。

在萊翁丁(Leonding)的小學裡,希特勒很喜歡和同學玩印第安人的打仗遊戲,每次他都要當老大。他還拿了一把空氣槍,在父母的房子裡射老鼠,這棟房子就座落在萊翁丁的公墓旁邊。和他同時代的大多數男孩一樣,他也很喜歡卡爾.邁(Karl May)(1)的冒險小說與印第安人小說。

和父親相反,他對德國的關心遠遠超過對他的祖國奧地利

他第一次接觸政治,是透過一本描寫1870至1871年德法戰爭(2)的圖畫書,德國最後贏了這場戰爭。我們無法得知,閱讀這些戰爭的描述是否對希特勒造成深刻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他對德國的關心遠遠超過對他的祖國奧地利,這一點正好和他的父親相反。希特勒的父親是國家公務員,所以他當然效忠於奧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

1900 年9月, 希特勒開始就讀林茲的實科中學(Realschule)(3)。他的成績從一開始就不符預期,雖然他很聰明,記憶力很好,但同時他也很懶惰,做事情馬馬虎虎。在五年級的時候,他就因為成績不及格而留級一年;學校的課程他根本不感興趣,又討厭他的老師。唯一的例外大概是波趣博士(Dr. Pötsch)的歷史課,他講述的德國歷史深入淺出,讓希特勒和他的同學很容易吸收。

瘦弱、蒼白、叛逆、霸道、暴躁

希特勒的級任導師寫過一篇回顧文章,相當生動地描繪出實科中學生希特勒當時的模樣。希特勒當時很瘦弱、蒼白;「叛逆、霸道、自以為是,而且很暴躁。」在班上他總是搶著扮演「領導角色」,對於老師的訓誡他則是回之以執拗和反抗。

1903年1月,阿洛伊斯在酒館裡打翻了一杯晨間葡萄酒後,就去世了。13歲的希特勒連一滴眼淚都沒有掉,他再也不用害怕父親的斥罵和虐待了。儘管如此,他的成績還是持續退步。到了下一個學年,經過一次數學補考,他便陷入悲傷和憂愁之中。接下來的學年,因為母親求情,老師勉強讓他的法文補考及格,條件是他必須轉學。

於是,克拉拉把兒子轉到施泰爾(Steyr)的一所實科中學,離家約80公里。阿道夫住在一個寄宿家庭裡,由母親支付食宿等費用。1905年9月,希特勒從實科中學畢業,成績奇差無比。那時有個同學幫他畫了一張素描肖像,希特勒正值16歲。

希特勒年輕時的水彩畫作(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希特勒年輕時的水彩畫作(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晚睡,讀書、畫畫,夢想……他這輩子「最幸福的時光」

希特勒一直有個夢想,希望能夠成為一名畫家,因為他很會畫畫。在《我的奮鬥》中,他寫道自學校畢業之後的這段時間,他正認真地準備維也納藝術學院的入學考試。事實上他根本偷懶打混,遊手好閒。他住在家裡,整天受寵,母親把他慣壞了。這段時間他和母親、妹妹寶拉和「哈妮阿姨」住在林茲的一棟公寓裡,同父異母的姊姊安喬拉則是已經結婚搬離。

希特勒日後憶及在林茲的那段日子,乃是他這輩子「最幸福的時光」。這一點也不讓人意外,他可說是要什麼有什麼。克拉拉繼承丈夫的一大筆遺產,日子過得很不錯。她還買了一架平台式鋼琴,讓兒子上了幾個月的鋼琴課,不過希特勒很快就失去了興趣。他每天都很晚睡,讀書、畫畫,夢想著一個不確定的遠大未來。這些習慣或多或少一直影響著他的生活作息,直到他的生命結束。

希特勒最喜歡去林茲歌劇院聽音樂會,從1905 年開始,他就是那裡的常客。他穿得像出身上流家庭的小紳士一樣,留著薄薄的小鬍子,每次去看歌劇都身著深色的大衣和禮帽,還拿著一隻有著象牙握把的黑色柺杖。

他在歌劇院裡偶然結識了奧古斯特.庫比茲克(August Kubizek)。庫比茲克的年齡比希特勒稍大,是林茲一名工匠的兒子,兩人一見如故,庫比茲克想要成為一個職業音樂家。兩個人往來酬酢,希特勒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是比較主動的一方,而庫比茲克比較被動,他總是心甘情願地忍受希特勒那永無止盡的喃喃自語。奧古斯特始終支持他的朋友,也樂於分享希特勒的白日夢與未來夢想。

他們後來在理察.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音樂裡找到了這些夢想的典範。1883 年過世的華格納是德國作曲家,在世紀之交被尊稱為偉大的歌劇創作者,同時也是藝術天才和英雄偶像,這是一個完全合乎希特勒品味的人物。庫比茲克日後寫道,他的朋友把華格納的音樂當成宗教上的福音來聆聽,完全沉醉其中。希特勒特別喜歡《羅恩格林》(Lohengrin)這齣歌劇,日後納粹黨的全國黨代表大會也同樣尊崇華格納的歌劇。

當時希特勒在性方面還是個菜鳥。他在那個年紀是否曾與女人發生關係,到現在還不清楚。在林茲他曾經遠遠地暗戀一個名叫史蒂芬妮(Stefanie)的女孩,但只要一有和女性認識的機會,他便落荒而逃。希特勒對於女性的態度也讓人很不舒服,充滿了霸道和輕蔑。對他來說,女性首先要漂亮,其次要笨,而且要聽話。

獨特的禁欲生活方式,希特勒是隱性的同性戀?

日後曾有作家把希特勒那獨特的禁欲生活方式,解釋為一種隱性的同性戀。他的確和一些實際上的同性戀者過往甚密,例如衝鋒隊(Sturmabteilung,簡稱SA)的領導人恩斯特.羅姆(Ernst Röhm)。希特勒可以接納這些人的性取向,雖然同性戀行為在當時是違法的。但是關於希特勒是同性戀的證據,迄今仍未發現。希特勒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名戰友宣稱,希特勒曾經和好幾個男人發生關係,但這個說法毫無根據,而且此人有詐欺前科。希特勒在維也納時期曾採用了一些極右派分子的觀點,認為一個「日耳曼」領袖應該在性方面禁欲,同時不菸不酒,而事實上希特勒的確不抽菸也不喝酒。希特勒極力推崇華格納,而華格納歌劇中的英雄,如羅恩格林和帕西法爾(Pasifal)4,都是禁欲的救贖者。所以極有可能希特勒根本對於性毫無興趣;只有在催眠群眾的時候,他才會感受到欲望。在《我的奮鬥》之中,他曾赤裸裸地把群眾比擬為「女人」。

1 譯注:卡爾.邁的德文全名是卡爾.弗里德里希.邁(Karl Friedrich May),他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位德國作家,以通俗小說聞名。他的作品常常帶有異國情調,場景設定在東方、美國或墨西哥。最有名的作品是以印第安人維尼托(Winnetou)為主角的三部曲。

2 譯注:即普法戰爭,在德法兩國,這場戰役通常稱為「德法戰爭」。

3 譯注:實科中學是德國的技職預備中學,為4年制小學(Grundschule)畢業後的延續,從第5學年到第10學年,這是繼承自普魯士6年制中學的傳統。學生畢業後可選擇接受就業實習訓練,或進入其他的技職專科高中。

4  譯注:《 羅恩格林》和《帕西法爾》除了是華格納的歌劇名,同時也是劇中的角色名。

《阿道夫.H:希特勒,一個獨裁者的一生》(麥田)
《阿道夫.H:希特勒,一個獨裁者的一生》(麥田)

*作者托馬斯.桑德庫勒(Thomas Sandkühler)為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歷史教授,本文選自麥田出版公司《阿道夫.H:希特勒,一個獨裁者的一生》(Adolf H. - Lebensweg eines Diktators)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