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解析媒體民調怪現狀

2017-08-03 06:20

? 人氣

中國時報在今年1月26報導時報週刊台北市長選舉的調查結果:在12個人同時競爭情形下,分別是柯文哲最高,得24.2%,丁守中是12.4、朱立倫11.1、賴清德10.2、連勝文7.7、張善政7.3、姚文智、顧立雄、羅智強、徐國勇、曾銘宗、蘇煥智等,加起來不到8%。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三立新聞在今年7月7日委託趨勢民調調查,在8個人同時競爭情形下,柯文哲32.1、丁守中8.0、朱立倫16.0、賴清德12.7%,李鴻源、姚文智、李慶安、傅菎萁加起來僅約10%。
上述兩個媒體民調,對調查結果下的標題都類似:柯文哲無人能敵、這七人都不是對手..。乍看,結果中立、解讀也正確。但實際上,有二個主要問題:

1、不符現實,對現任者有利。

12人或8人同時競逐行政首長職位,在現實上不太可能發生,更何況都是既有泛藍或泛綠的人選,在完全未經整合下全部參選,這種賽局的機會是零。這種題目設計,只對現任者有利。一般專業的調查都摒棄這種作法,而選擇更接近實際賽局的調查設計,如各黨黨內人選先互比、藍綠與無黨籍對比,頂多再加上藍或綠分裂。中時或三立的調查很明顯,若非不專業,就是不中立。

2、往特定方向解讀,未揭露實情。

兩個媒體的解讀都是柯文哲沒有敵手,但有經驗的專家會說:柯文哲危機四伏。因為他僅分別獲得24%、32%的支持,但泛藍的候選人卻獲得40%、32%,備受挑戰者威脅。解讀方向與媒體完全相反,再一次指出,中時三立,若非不專業,就是不中立。

上述兩例是在「不同人競逐同一職位」時的繆誤,另外一個案例,是不同人在不同職務表現」的題目設計繆誤。中國時報在今年7月10日公佈了一份滿意度調查,內容是:柯文哲、蔡英文、吳敦義三人對比的滿意度分別是37.0、15.3、14.1,並下了個結論:「蔡英文和吳敦義的聲望相加還不及柯P」。

這份調查最大的繆誤是:政治人物的滿意度或聲望與他的政治職務習習相關。民眾會依據他的職務,建構對此職務角色的認知,也才會針對政治人物的表現給予評價。所以,職務角色不同,立足點不同,不可放在同一水平面對比。正統的調查依中時的調查,民眾究竟要以三人當市長、還是當總統、當黨主席來評比呢? 這麼明顯的錯誤,中國時報卻下這麼高調的結論,再一次曝露了自己的荒謬。

樣本揭露不足,影響判斷

其實,中時三立的調查除了在貌似專業的外表下隱藏特定目的,還有「樣本特質揭露不足,影響真實判斷」的問題。 

媒體調查的公佈,水準不一,在民調公佈的倫理中,最常見的是僅公佈委託執行單位、日期、份數等,能夠完整公佈樣本結構的不多。但還是有幾個調查公佈了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甚至是政黨認同等的樣本資料。例如以下三家(如下表),然而中時三立的調查卻缺乏此類訊息的揭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