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依俐觀點:從韓戰的歷史教訓看台海戰爭升溫情勢

2020-10-04 07:00

? 人氣

這個意圖現在看來很明顯,畢竟65年時間過去了,揭露當時的戰爭損失殘酷遠大於勝利光榮並沒有什麼可恥的,反而在今日科技建軍有所初步成就的今天,對於統一整個國家社會科技強軍強國的意志更有建設性的意義。就如同劇中彭德懷被毛澤東詢問到對戰爭的看法時,直率地答覆「李奇威是比麥克亞瑟更難對付的對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8年4月27日,南韓總統文在寅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板門店會晤。北韓2020年6月13日宣稱要美國停止對北韓無核化的荒謬言論,並誓言擴大軍事能力。 (美聯社)
南北韓經歷數十年的分裂,近年來卻有歷史性的轉變,2018年南韓總統文在寅(左)與北韓領導人(右)金正恩在板門店會晤。 (資料照,美聯社)

(二)世人重新看待兩韓:

名詞的酌定會框限住對這場戰爭的定性,這從交戰雙方分別稱為「韓戰」與「抗美援朝」的截然兩立說法中可以看出來。對於受詞與動詞的界定,就是預設述說者所採取戰爭之框的視角。尤其是韓國這個國家的定位會非常清楚的在前一個名稱中被標定,而在後一個名稱中被無視。

在過去對於中共抗美援朝與許多韓戰的既有陳述當中,韓國人不論軍民的生命經驗,經常因為這場戰爭被認為是中國與美國的對抗,而直接在各種書寫文本的戰爭之框中被直接無視。甚至不用看別的資料顯示,黃金麟在論述提到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傷亡與美軍的傷亡之比例大小之懸殊時(約為5倍),很明顯的是把韓國軍隊與其參戰人民同時所付出的傷亡是不予計算的,這種觀點剛好就透露此種出如Butler戰爭之框的想定-某些生命在戰爭中沒有價值,即使殤逝也不值得被計算,直接當他們不曾存在即可。

韓國軍隊在戰爭爆發後動員巨大,約60萬人。韓國人民也在這場戰爭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陣亡22.78萬,失蹤43500,負傷71.71萬人。推估這個數字如果只包含韓國軍人,也應有30-40萬人之間。韓戰爆發一直到現在60幾年,尋找準確可靠的韓國軍人傷亡人數也一直是一個很不確定的因素。

中國軍隊損失、美軍損失,各約18萬人、3.8萬人。但是如果把朝鮮軍隊的15萬人損失與韓國軍隊的35萬人損失各自加入以後,整體損失的天平立刻發生挪動。中朝聯軍損失、聯合國軍損失,各約35萬人、40萬人,這時雙方的損失則會達到接近1:1,但是因為反共宣傳與簡化問題的需要,經常在各種計算的方式中只算中國對美國的損失,而把兩韓的損失直接無視。 

由於美國與韓國現實中都已經是中國的緊密夥伴,因此繼續如同1950年代那樣醜化美國忽視韓國,在手機與智慧型裝置做為重要媒體、地球村無國界的時代,人人都能上網查詢,如此做顯然不是個好主意。

如何從韓戰得出美國介入台海戰爭的策略調整以及前車之鑑,毋寧重要性十足,畢竟從越戰、韓戰的歷史經驗看來,只要中共背後勢力介入,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事就會陷入膠著、無功而返,無法遂行捍衛民主的有效防衛。如今的台海軍事緊張情勢也難免令人擔心,將會步入歷史後塵,犧牲了台灣人民的寶貴性命,戰土生靈塗炭⋯⋯畢竟美國從來都是在國土以外的海外地區發動戰爭,是否他們捍衛民主不惜代價將會是台灣的慘痛代價?應該不需要過多悲觀但也不能忽略歷史的教訓(或聲音)。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依俐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