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解嚴後全球化潮流下的台灣文化發展

2017-07-30 06:20

? 人氣

同時這幾十年,台灣已透過表演藝術與電影的推展,將我國的文化藝術推向世界舞台,與全球同步、跟世界結合。林懷民的「雲門舞集」在全球表演,讓歐美文化界人士驚豔不已;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的藝術電影揚名國際影展,並在法國、日本及美國等地的小型藝術電影院放映,為當地文化界人士所推崇;李安結合藝術與商業的電影創作更橫掃美國影壇,普獲影迷與知識份子的喜愛;閃靈合唱團最近亦打進歐美市場;闢靂布袋戲在美國商業電視台播映,頗受歡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一方面,全球化所建構的商品鏈也讓台灣與全球文化消費市場連結在一起,畢卡索、梵谷等人的經典名畫及貝多芬的「歡樂頌」經由消費市場管道,以餐桌紙、瓷杯、筆記本及卡通兒童教育光碟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上。全球化已建構了文化地球村,透過文化藝術的生活化,將全球人民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國內產品方面,文化經濟的興起,也帶動了台灣商品與商店的精緻化,更富有設計感與藝文風味,提升了都會民眾的生活品味。

由於台灣文化融入全球化展現了多樣化的迷人魅力,經由全球文化與經濟管道,台灣文化已將兩岸人民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流行音樂、及康師傅速食麵、卡拉OK等日用品與娛樂方式,已成為上海、廣州、北京等大都會人民所喜愛的生活方式;大陸連續劇與歌唱綜藝節目亦甚受台灣人民歡迎。經由兩岸的大眾文化與經濟交流,兩岸人民的生活方式已較以前接近很多。同時由於兩岸有相同的語言及文化傳統,台灣的「全球在地化」經驗亦可作為中國與世界接軌的中介平台。這些都是台灣在全球化中跟中國文化交流極為有利之處,台灣必須善用此特質拓展全球文化產業市場,發揮我在文化方面的影響力。 

然而,台灣的文化與藝術雖已聞名世界,但就文化產業觀點而言,台灣的影視產業不僅未能在全球建構穩固的大眾文化消費市場,像美國電影、韓劇、日劇、台灣的捷安特等影視與生活日用品一樣建立市場的自我品牌,成為全球人士日常生活與娛樂的重要消費品;縱使在本土市場方面,也受到好萊塢電影及韓國、日本與大陸電視劇的衝擊,積弱不振,嚴重影響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表演藝術方面,更因為台灣文化消費人口的不足,甚多文化藝術展演中心已流於蚊子館、乏人問津,表演藝術團體無法像百老匯、倫敦與布拉格等地的劇團一樣可自給自足,要依靠政府不斷的補助,方能生存下去。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再度在竹市推動劇團表演,民間贊助五場、市府4局處包辦其他四場次。(方詠騰攝)
「台灣文化消費人口的不足,導致表演藝術團體無法可自給自足,要依靠政府不斷的補助,方能生存下去。」圖為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在竹市推動劇團表演,由民間贊助五場、市府4局處包辦其他四場次。(資料照,方詠騰攝)

就台灣豐沛蓬勃的多元文化及驚人的高科技產品創意而言,台灣的文化產業應有很好的發展根基,可在穩固本土市場後再擴及海外市場才對。然而,由於台灣的影視等文化產業在美國文化霸權興起、全球經濟產銷鏈與分工體系形成時,並未及時以「文化經濟」及「全球化」的角度去經營發展,故而我國加入WTO全面開放影視市場後,在好萊塢文化霸權及韓劇等席捲下,影視產業受到重創,迄今仍無法振興起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