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珍.奧斯汀逝世200周年 「英國最偉大女作家」登上英鎊新鈔

2017-07-22 09:00

? 人氣

英國著名小說家珍.奧斯汀的肖像登上10英鎊新鈔(AP)

英國著名小說家珍.奧斯汀的肖像登上10英鎊新鈔(AP)

英國著名女作家珍.奧斯汀逝世200周年,為了紀念這位「英國史上最偉大的女作家」,英國央行選在奧斯汀的忌日,也就是18日,在她的安息地「溫徹斯特大教堂」公布新版10英鎊塑膠鈔票,上頭印有這位女作家的肖像,她成為第3位印在英鎊鈔票上的女性,也是第3位被印在英鎊鈔票上的英國作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810年,珍.奧斯汀(Wikipedia/Public Domain)
1810年,珍.奧斯汀(Wikipedia/Public Domain)

2013年4月,英格蘭銀行(英國央行)宣布把英國鈔票上僅有的女性、5英鎊紙鈔上的19世紀社會改革家弗萊(Elizabeth Fry)肖像將被換掉,前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的肖像將取而代之。女權運動家兼自由記者佩瑞茲(Caroline Criado-Perez)要求英格蘭銀行在鈔票上保留女性肖像,表彰女性貢獻;她發起連署,結果逾3萬5000人在請願書簽名,最後英格蘭銀行同意新版10英鎊鈔票印上珍.奧斯汀(Jane Austen)的肖像,取代原本鈔票上的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英格蘭銀行行長卡尼(Mark Carney)在溫徹斯特大教堂前展示印著珍.奧斯汀肖像的10英鎊新鈔(AP)
英格蘭銀行行長卡尼(Mark Carney)在溫徹斯特大教堂前展示印著珍.奧斯汀肖像的10英鎊新鈔(AP)

除了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之外,珍.奧斯汀成為繼白衣天使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與弗萊後,第3位登上英鎊鈔票的女性;她也是繼英國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與19世紀小說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之後,第3位登上英鎊鈔票的英國作家。

南丁格爾(右)是首位登上英鎊鈔票的女性

19世紀社會改革家弗萊是第2位出現在英鎊鈔票上的女性,但她的肖像後來被前首相邱吉爾取代

此外,除了鈔票,由英國皇家鑄幣公司(Royal Mint)設計、印有珍.奧斯汀側面半身像的新版2英鎊硬幣已開始少量流通,目前主要流通地在這位女作家出生與生活的漢普郡(Hampshire)。

印有珍.奧斯汀側面半身像的新版2英鎊硬幣

1775年12月16日,珍.奧斯汀出身19世紀英國鄉村的書香之家,過著中產階級的生活,深居簡出,社交圈封閉,然而才氣縱橫的她透過細緻入微的觀察與活潑風趣的文筆,真實地描繪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內心情感,刻劃她周遭的小天地。她沒有受過完整的正規教育,但是她的父母鼓勵孩子沉浸在文學世界裡。珍透過閱讀在家自學,培養出寫作的興趣,並在13、14歲就開始創作。

珍.奧斯汀寫給姐姐的信(Wikipedia/Public Domain)
珍.奧斯汀寫給姐姐的信(Wikipedia/Public Domain)

終身未婚的她留下6部不朽的長篇小說:《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1811)、《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1813)、《曼斯菲爾德莊園》(Mansfield Park ,1814)、《愛瑪》(Emma,1815)、《諾桑覺寺》(Northanger Abbey,1817)、《勸導》(Persuasion,1818),這些作品刻劃珍所熟悉的英國鄉村民情風俗、男女戀愛與婚姻等,她善於描寫日常平凡事物來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擅長利用風趣的文字諷刺人們的愛慕虛榮、自私勢利、盲目愚蠢等,其中又以《傲慢與偏見》最為膾炙人口,聞名後世,更被英國著名現代小說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譽為世界十大小說之一。

1885年,英國藝術家布羅克(C·E·Brock)為《傲慢與偏見》所繪的插畫(Wikipedia/Public Domain)
1885年,英國藝術家布羅克(C·E·Brock)為《傲慢與偏見》所繪的插畫(Wikipedia/Public Domain)

1816年初,珍開始感到不適,但起初她忽略身體警訊,並持續寫作。1817年4月中旬,珍開始臥床不起,當年5月,珍的兄姐帶她去溫徹斯特(Winchester)治療,但6月18日她在當地去世,享年41歲。珍的哥哥亨利(Henry Austen)透過關係,安排珍葬在溫徹斯特大教堂(Winchester Cathedral)。

溫徹斯特大教堂裡紀念珍.奧斯汀的碑文(Antony McCallum@Wikipedia/CC BY-SA 3.0)
溫徹斯特大教堂裡紀念珍.奧斯汀的碑文(Antony McCallum@Wikipedia/CC BY-SA 3.0)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感傷小說」(sentimental novel)和「哥德小說」(Gothic fiction)充斥在英國文壇,珍的小說一掃風行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承了英國18世紀的現實主義傳統,並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峰奠定基礎。

珍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其中一位女性文學家,英國19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兼詩人麥考萊(Thomas Macaulay)甚至將珍與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英國小說家毛姆將她譽為世界十大小說家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