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人才會聘用三流人才,這樣才能凸顯他們的優越。你的公司會不會也是庸才當道?—《獨角獸與牠的產地》選摘(3)

2017-07-27 05:00

? 人氣

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右)曾談到庸才當道現象,指的是公司早期僱用的平庸員工職位步步高升,最後成為部門主管。等到這群庸才必須僱用其他人時,自然也會偏好庸才。(資料照,美聯社)

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右)曾談到庸才當道現象,指的是公司早期僱用的平庸員工職位步步高升,最後成為部門主管。等到這群庸才必須僱用其他人時,自然也會偏好庸才。(資料照,美聯社)

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曾談到庸才當道(bozoexplosion)現象,指的是公司早期僱用的平庸員工職位步步高升,最後成為部門主管。等到這群庸才必須僱用其他人時,自然也會偏好庸才。就像與賈伯斯在蘋果共事的蓋川崎(Guy Kawasaki)說的:「二流人才會聘用三流人才,這樣才能凸顯他們的優越。三流人則會僱用四流人。」這就是庸才當道的現象,而我相信這就是過去7年在HubSpot發生的情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1到10級來說,你認為自己有多怪?」根據發表在人力銀行網站Glassdoor上的評論,這是HubSpot公司20多歲的主管在面試時問求職者的問題之一,其他問題還包括「你的書桌是什麼樣子,你會在上面擺什麼?」

庸才的問題在於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庸才。庸才自命不凡,這讓他們格外顧人怨,但也充滿娛樂效果,視你的觀點而定。心理醫生稱之為「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這個效應以兩位康乃爾大學研究人員的名字命名,他們發現無能的人無法認清自己缺乏技能,並且大幅高估自己的能力,也沒辦法辨識有才能的人。

克蘭尼姆就是最經典的例子。他是HubSpot最早的5位員工之一,在他心目中HubSpot是一家重要的大公司。他寄電子郵件告訴我們HubSpot擁有世界上最好的行銷團隊,宣稱連矽谷最大的公司看了都眼紅。這實在太扯了。我花了好幾年時間報導矽谷產業,但在來HubSpot之前從未聽過這家公司。

克蘭尼姆自認是行銷天才,他身邊的人也這麼相信。但有時候我懷疑克蘭尼姆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吸引外界注意的計謀之一是在知名科技網站Mashable 上,發表標題聳動的文章「我不理你的履歷的十個理由」。他在文章中以世界行銷界超級巨星的姿態,取笑收到的拙劣履歷表。他說求職者應該校對履歷內容,抓出錯字,單字要拼對--但他自己的文章卻錯字連篇,包括把演員威爾法洛(Will Ferrell)的名字拼成「Will Farrell」。

有些讀者在留言評論中稱讚這篇文章,但其他人則大肆抨擊,不只因為他拼錯威爾法洛的名字,還包括他目中無人的口氣。有人寫道:「行銷長寫這種文章,還會有人想去HubSpot工作嗎?」另一個人說:「替這個智障工作,就算拿全世界最高的薪水都不夠。「又一個人說:「這個人有權力/自大狂的問題。」

在我進去前,克蘭尼姆每週都拍攝叫作HubSpotTV的播客影片,他自己也當共同主持人,節目每週五下午透過串流直播。我想根本不會有很多公司以外的人看它。 但克蘭尼姆不在乎!他和他的共同主持人製作播客節目長達4年,總共錄了225集。至今這些影片在網路上還找得到,它們就像瑞奇傑維(Ricky Gervais) 導演的英國喜劇《辦公室瘋雲》(The Office)的真實版,目的不是逗人發笑,而是讓你受不了。你希望它別演了,但又無法移開視線。

我在HubSpot期間曾兩度嘗試推薦求職者,兩人都是50多歲,其中一位是全球最大商業新聞網站之一的創始編輯,後來擔任一家年營收數百億美元的跨國電腦公司全球數位行銷部副總裁;另一位是女性,曾在《時代》公司任職18年,從事編輯與業務相關工作,管理好幾百名員工,並掌控數百萬美元預算。

來自《時代》的女士從紐約搭火車到波士頓,耗了一整天接受內容團隊不同成員的面試,其中一個是大學畢業不到一年的女人。結果,內容工廠員工的評語是她們覺得不怎麼樣。至於那個行銷老手則和溫格曼共進午餐,隨後又寄出一份如何讓HubSpot擴張事業的詳盡計畫書,溫格曼甚至沒有禮貌性地回覆那封信。行銷老手後來被另一家軟體公司網羅擔任行銷部副總裁。《時代》那位女士則成為一家大型有線電視新聞台的製作人。

從這些例子不難想見,克蘭尼姆和溫格曼身邊都是比他們年輕、經驗更不足的人,他們的共通點是忠心耿耿。喬丹和荷莉是克蘭尼姆的愛將,也是他最早僱用的員工。他們是「第八級實踐希坦」,所以能隨心所欲行事。

在這個階層底下,還有一群位置穩固的庸才。部落格團隊的瑪茜雅2008年就進HubSpot,她發現只要修改舊文章的發文日期、署名或其他資訊,就能讓Google 誤以為文章是新的,可藉此提升該文的搜尋排名,以獲得更站BuzzFeed 的清單式標題(例如「15個理由」或「7種方式」)和麥莉希拉(Miley Cyrus)式的搞怪風格。

這種想法顯然荒唐極了,連3歲小孩都看得出來。但柴克允許艾希藜繼續進行,他相信有朝一日電腦將取代人類生產內容,部落格話題製造機只是揭開美麗新世界的第一步。艾希藜安排無數次腦力激盪會議以發想點子,並向我們報告進度。最後,在隆重的儀式下,瑪茜雅、珍和艾希藜推出部落格話題製造機。但這個計畫很快就搞砸了,因為部落格話題製造機會產出荒謬、牛頭不對馬嘴的結果。一個管理醫院部落格的女人在留言板抱怨,她嘗試用話題製造機製造子宮頸癌宣傳月的話題,卻得到以下結果:

為什麼我們愛子宮頸癌(你也應該愛!)

還有:

小天后麥莉和子宮頸癌:兩者的10個共通點

這些標題經典到不行,我簡直想用72號字體列印下來,貼在牆壁上。此後再也沒人提到部落格話題製造機,但它還放在網路上,因為有一個經理告訴我,如果撤下來可能會讓艾希藜難堪。6個月後,艾希藜升遷了。

這些人就是庸才。他們是投機者和自我膨風者,無恥地為履歷灌水,自稱為「產品行銷專家」、「成長駭客」、「創意超級巨星見習生」和「公眾演說家」。他們架設網站是為了建立「個人品牌」,放上個人特寫照和洋洋灑灑的成就表。

新創科技公司嘗試引進更有經驗的人卻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有時候說是因為「文化融入」不良。照片分享應用程式Snapchat 的25歲創辦人史匹格(Evan Spiegel)獲得創投基金注資10億美元後,發現(或他的投資人告訴他)他必須僱用懂得經營和賺錢的人。史匹格從臉書和Google挖走一些老手,但根據「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網站報導,不到1年內就有8名高階主管走人,有些甚至只待了半年。

Snapchat是目前成長最快的社群工具。
照片分享應用程式Snapchat 的25歲創辦人史匹格(Evan Spiegel)獲得創投基金注資10億美元後,從臉書和Google挖走一些老手。(取自網路)

就連某些規模最大、名聞遐邇的科技公司也陷入完全失能的狀態。例如推特(Twitter)能存活至今似乎不是因為管理團隊的功勞。推特目前市值已從不久前的超過3百億美元跌到130億美元,但這家公司從未出現過年度獲利,而且已虧損數10億美元。過去9年來推特經歷好幾波管理階層人事更迭、聘用又解僱數名執行長、再度人事改組、整頓、宣布新的經營計畫和進行併購等。但該為造成這些混亂負責的人卻變得大富大貴。推特的兩名共同創辦人威廉斯(Evan Williams)和多爾西(Jack Dorsey)現在是身價數10億美元的超級富豪。

「HubSpot是我任職的第一家軟體公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一位在HubSpot創立之初就加入的銷售員說。他後來也待過其他科技新創公司,並發現它們同樣毫無頭緒和亂無章法。「這些公司的人都是走一步算一步,他們不懂怎麼管理業務團隊,也沒有銷售流程,甚至不知道產品本身會是什麼樣子。產品本身一變再變,浪費的時間與金錢真的令人難以置信。」

《獨角獸與牠的產地》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獨角獸與牠的產地》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獨角獸與牠的產地——矽谷新創公司歷險記》。作者丹.萊昂斯(Dan Lyons)為小說家、新聞記者兼編劇。曾任《新聞週刊》(Newsweek)科技編輯、《富比世》(Forbes)科技記者、HBO影集《矽谷群瞎傳》(Silicon Valley)編劇,也是歷來最紅部落格「賈伯斯的祕密日記」(The Secret Diary of Steve Jobs)作者。萊昂斯經常為《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GQ》、《浮華世界》(Vanity Fair)、《連線》(Wired)和《紐約客》(New Yorker)等重要媒體撰稿,著有《老子賺翻了》(Options)等書。現居麻州溫徹斯特。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