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觀點:香港回歸20載的兩岸愛恨糾結,可會帶來意外?

2017-07-01 07:00

? 人氣

2017年5月,香港中環,一名鞋匠專心地修鞋(AP)
2017年5月,香港中環,一名鞋匠專心地修鞋(AP)

作為回歸的當事者,回歸前的香港人,心理狀態更是紊亂茫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回歸前,港人對中國大陸,特別是對大陸人的心理,多少是矛盾的,有些瞧不起,也有些懼怕,有點期待,又有點無奈。歷經百餘年英國殖民統治的香港,雖然呼吸了百餘年自由的空氣,卻也沒接受過一天的民主洗禮,他們對於「祖國」的歷史文化、山川風土、語言文字是那麼孰悉,又是那麼陌生,僅存的臍帶,無論是飲茶燒臘、宗教膜拜、文革期間流落出來骨董字畫、以及那些似繁體字又不似繁體字的印刷品,和即將回歸的大陸種種,相似又不相似,相近又彷彿很遙遠。

不管如何,歷史並沒有給香港人選擇的機會,香港600多萬人就在茫然惶惑又帶著興奮與期盼的心理,加入了一個陌生、且有一個嚴肅大家長的大家庭。

回歸前10年到2008年北京奧運,中國這個大家長,基本上並沒有讓香港這個新成員有太多的失望,相反的,北京帶給香港的,是更多的繁榮和民族的光榮感。自我認同是中國人的香港人,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改變這一切。歷史的偶然,再一次地跟相信「五十年不變」的人們,開了一個大玩笑,也給「一國兩制」增加了新的不可預期的變數。正是堅持一國兩制,北京對經濟衰頹的香港伸出了援手,開放了更多自由行的省市和旅客名額,關在大觀園裡半世紀、富裕的劉姥姥、張爺爺們,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像潮水般地湧向香港,湧向澳門,買光了免稅品、奢侈品、買光了賭場裡的籌碼,也買光了香港居民的日常生活物資。

遠則香,近則臭。有錢便可以任性的大陸觀光客,在很短的時間內,翻轉了香港人對中國大陸的憧憬,熱烈歡迎霎那間變成了極度嫌惡,回歸前港人潛藏的優越感重新回到心頭。日子久了,心中的怨懟累積久了,再加上特首的表現實在乏善可陳,港人的不滿終於爆發了。

2014年7月,我重回當年參加回歸大典時下榻的酒店,酒店已被泰國集團收購,更新為一「類精品」的酒店,晚飯後陪著大陸友人途經香港知青爭取特首普選,發起簽名連署的地方,頗多感觸,隨手在臉書上PO文:

「一國兩制面臨回歸以來最大考驗,台灣逐漸被邊緣化猶不自覺,兩岸四地中國,還有幾個17年?建築物翻新,不難,國族、社會、文化統合、翻新,何其難也?能不惆悵?能不愁悵?」

又是三年過去,一國兩制面臨的考驗,似乎更嚴酷了!

2014年,香港,雨傘革命(AP)
2014年,香港,雨傘革命(AP)

再把鏡頭轉向回歸前後的中國大陸。

回歸前後,大陸對於即將回到祖國懷抱的香港,充滿了熱切的期盼與歡迎,許多城市將最主要的幹道更名香港大道,許多購物中心刻意標榜香港風情、香港商品,在KTV裏頭,唱廣東歌蔚為時尚,年輕人追星的對象立馬從鄧麗君轉為張學友、劉德華、周星馳。事實上,對多數大陸同胞而言,香港很遙遠,也沒甚麼機會親自去一趟。大陸民眾的香港印象,來自於港片,來自於路邊攤上一落又一落、聽都沒聽過的香港雜誌;想像中的香港,很繁榮、香港人多金、能幹實事、也好女色。大約是2000年前後,大陸流行一極長的順口溜,最後兩段是這麼寫著:「香港人說他二奶多,台灣人就笑了;台灣人說他想獨立,全中國人都笑了!」這順口溜的段子,寫實地描述了大陸同胞眼中的香港人與台灣人的形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朝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