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正視慰安婦人權歷史,是台灣性別教育的第一步

2017-06-13 06:00

? 人氣

815「慰安婦」全球同步抗議行動 (翁俊翹攝)

815「慰安婦」全球同步抗議行動 (翁俊翹攝)

骨是歷史,肉是制度,DNA是人性,一個人即是政治,即是思想,即是社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歷史洪流沖刷著新世代,讓我們注重肉的制度:表面的改革。大眾期盼訂幾條法規來創新制度,例如同性婚姻釋憲、強制性交罪、散布猥褻物品罪等;然而,多少人拿著彩虹旗子吶喊,其實只是在趕流行?多少人生而為人,更生在有法條的國家下,仍然不懂尊重身體的界線?又有多少人在得知裸照外流事件發生時,上一秒喊可惡,下一秒要載點連結?

當思維與行為不符時,如同骨肉分離,肉體表面支持與遵守規則,骨子裡卻是藏著另一種表情;而追溯根源,個人對於歷史的意識和關懷程度,非但影響著行為背後的動機,甚至是該人對於生命教育的重視度。

就像是「慰安婦」受害者阿嬤們,她們小小的身軀,承載著歷史、戰爭、性暴力,但她們也充滿激發希望的能量,更從倖存者蛻變為生命勇者;可惜許多人把焦點放在「慰安婦」議題對現代國際關係的處境,或是用現代政治眼光來看待「慰安婦」倖存者。

而當不少人有機會實際接觸慰安婦歷史時,卻冷冷地揮手:「那個年代太遙遠了。」也有人們在聽見倖存者阿嬤如何修復創傷後,只用質疑的口吻:「這些都只是個體的事,那現在的政府怎麼看嘛?」甚至激烈地說:「到現在還在仇日!」

在注重外觀制度的狀況下,人們被「現在」國家政府與黨派的辯論、「現在」國際間外交關係綑綁著,表面的制度進化了,骨子裡卻一無所有,沒有從歷史人權來探討受害者的痛,更別說會真心支持現代受害者,反而容易被歧視心態與根深蒂固的父權思維反嗜,就像某些換上彩虹大頭貼的人,仍會以「Gay砲」開他人玩笑;又或者是嘴上喊反性別暴力,卻偷偷下載偷拍影片,更甚至是性騷擾著別人,還以為是在正當示好。

如同「慰安婦」倖存者阿嬤們,是戰爭性奴隸受害者,也是生命的勇者,更是倡導女性人權與反性別暴力的先鋒,倘若連慰安婦的歷史與生命經驗都不重視,或用各種政治或外交觀點忽略受害者的主訴,那麼臺灣該如何教導下一代性別暴力與性別平等教育?

因為若是這樣,我們依然走在忽視女性人權的社會中。

 

沒有過往的痛,就不會有現在的傷口;沒有過往的治癒,就不會有新的力量,而無論是何等傷痛,最關鍵的是個人與社會用什麼樣的眼光,彼此看待,因為看待可以是種傷害,亦可以是種治療;而這種深層的改變,就像「慰安婦」並不是表面的自願或非自願,或是仇不仇日,而是最基本的:我們必須記得與認識歷史,才有前進的機會,了解當時的女性是如何地被剝削人權,看待性暴力受害者的眼光也才不會帶刺、帶藍帶綠,而是帶著溫暖的陪伴。

畢竟你的骨,凝聚著台灣歷史,你的肉是行動力的呈現,你的人性是善意的種子;你是政治,你是思維,你是社會。當我們每個人有所集體連結,便能牽動世界。而這必須先了解一切源頭,或許可以暫時拋開「現在」,好好地從頭看看,「過去」的倖存者、人類、歷史,到底想和我們說什麼,也或許會從心底浮出五個字:尊重與和平。

*作者為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