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攤在陽光下的生鮮食材配送服務

2017-06-09 06:50

? 人氣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產品單價為$10,首次登錄購物的使用者可以獲得$5的折扣。那麼對於衝著折扣而來、之後就不再續購的使用者來說,他們貢獻公司的首筆營收就是$5,而不是$10,因為他們從此就不會再貢獻營收了!但根據傳統會計準則,這個使用者在會計損益表上仍然會被登錄$10營收,貢獻的毛利率仍然會與他人相同,同時間損益表上會登錄相對應的$5市場行銷支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讀者這樣就可以了解Blue Apron市場行銷成本回升到營收的18.1%所代表的可能問題了:如果多出來的支出是以促銷折扣的形式獲得新的使用者,而這些使用者如果又未能如預期持續回流消費,那麼這些折扣其實應該要算在銷貨成本中,Blue Apron的毛利會比33%低更多!

如果還看不懂的話,想想各位熟悉的台灣網路書店市場就知道了:當所有的新書上架都是七九折時,定價本身不代表書店營收,折扣的21%也不會是市場行銷支出,任何有一點概念的讀者都可以看出那個七九折價格就是書店營收!

「但也許Blue Apron的既有客戶回購率和回購金額很高啊?」

3.jpg

Blue Apron的市場行銷支出和客戶累積營收(擷取自其上市申請書Form S-1

上圖是Blue Apron上市申請書中所提供的市場行銷支出以及客戶累積營收資料。我們可以看到2014~2016年平均獲取一個客戶公司得花上$94的市場行銷成本。而客戶在上門後六個月內,平均貢獻$410的營收,但累積到12個月就只有$606,只增加了$196,而且這個半年增率逐漸遞減:

  6個月 12個月 18個月 24個月

30個月

36個月
累積消費 $410

$606

$725 $796 $867 $939

新增消費

  $196 $119 $71 $71 $72

其他的客戶相關KPI也出現讓人憂心的現象:由上表可以看出,Blue Apron的顧客就算沒有跳船,消費金額卻持續在減少,從最初六個月的$410一路下滑到$72。持續使用服務超過24個月以上的顧客似乎穩定在半年$70左右,但以取樣空間來說這些客戶都是在2014年獲取的,之後新獲取的客戶是否能繼續貢獻半年$70的營收,實在很難預料。

5.jpg
Blue Apron顧客消費狀態(擷取自其上市申請書Form S-1

由上表可以看到在過去的五季中,有下訂單的顧客數量(Customers in thousands)並非一直成長,而曾經在去年第四季出現衰退。根據官方的解釋是「季節性」,但如果此為真,那表示Blue Apron離其協助美國人在家做菜用餐的願景還遠得很——每天用餐的需求可沒有季節性可言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