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媽!我上市了!

2017-05-05 06:50

? 人氣

Spotify 將以不發行新股方式,直接上市。

Spotify 將以不發行新股方式,直接上市。

有一次跟日本一個國際大企業的企業風險資本部門(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簡稱CVC)開會時,對方的負責人聽到我表示併購退出上市時,露出極為不解的表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日本企業的員工來說,在上市公司工作代表的不只是穩定性,還能享受親朋好友的羨慕眼神,如果真的要自己創業,將公司帶上市當然是最大的夢想。我遇過許多近年上市的日本網路新創創辦人,在他們的名片上除了印上「取締役社長」的頭銜以外,也都不忘印上公司的證券交易代碼——以日本人低調壓抑的文化來說,這算是少數外顯虛榮的一種行為吧!

事實是,IPO本身並不代表什麼,IPO時所募得的資金和上市後的市值遠比是否IPO重要。

或者這麼說好了:如果一家公司上市當天募得兩千萬美元,首日市值為兩億美元,那這樣的上市意義是有待商榷的——因為過去幾年中有無數的新創在B輪或C輪就能輕鬆以這樣的估值募得這樣的金額,而且還不用扣除高額手續費給投資銀行。

熟悉這幾年新創風潮的讀者可能會質疑:哪有公司用兩億美元市值上市的?也太低了吧?

事實上不但有,而且還很多。

東京證交所MOTHERS板市值排名(2017/5/1,擷取自株ドラゴン網站)
東京證交所MOTHERS板市值排名(2017/5/1,擷取自株ドラゴン網站)

上圖為東京證交所MOTHERS板上市公司市值排名,大家可以看到除了前三名市值是超過十億美元(約一千一百億日元)的獨角獸以外,之後市值就急劇下滑,到達第二十名時只剩下不到四億美元市值。再往後翻,我們會發現事實上東證MOTHERS板從第五十名開始就低於兩億美元市值,排名第兩百名的公司甚至只有約三千六百萬美元市值,和矽谷許多新創的B輪(甚至是A 輪)估值相去不遠。

一位在東京知名風險資本公司工作的朋友曾跟我說,他們公司投資的新創有三分之二都成功上市,遠高於任何一間矽谷頂級風險資本公司。但經我追問後,發現都是類似在東京證交所MOTHERS板的地方上市,上市市值大多在五千萬美元到一億美元之間。

這樣的上市有什麼樣的問題呢?

IPO真正的目的,是除了讓新創能夠募得在私募市場募不到的金額以繼續成長,更在於創造流動性(liquidity),讓創辦人、員工和投資人能夠在一個公開市場上出售股權,也讓公開市場投資人有機會投資公司。

但一個上市公司如果市值不高,交易量也一定低,流動性一定嚴重不足。理由很簡單:股票要有足夠交易量,必須要有足夠的專業投資人追蹤分析,才能建立對股價的意見,進而從事大量交易。

但追蹤分析一間公司的營運和建立估值模型是很費力的事情,如果這間公司的市值和交易量不夠高,辛苦建立出來的估值模型,只能讓自己或者客戶進行小額的交易,這對於金融業者來說是很不划算的事情。同樣的精力如果花在分析蘋果或者臉書這樣的高市值和高交易量的公司,將可以進行上億美元或甚至十億美元等級的交易或資產配置,因此可想而見大多數的證券公司或者避險基金都會把精力花在市值夠高、交易量夠大的上市公司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