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八田與一何辜?

2017-04-18 07:50

? 人氣

位於烏山頭水庫旁的八田與一雕像遭人以利刃「斷頭」,此為先前雕像尚未遭破壞時所攝。(取自YouTube)

位於烏山頭水庫旁的八田與一雕像遭人以利刃「斷頭」,此為先前雕像尚未遭破壞時所攝。(取自YouTube)

在五月八日追思會舉辦前,樹立在烏山頭水庫的八田與一銅像遭到電鋸斷頭,對比二二八紀念日前後,蔣介石銅像到處被潑漆斷手鋸足,很難不把兩件事牽連在一起,然而,兩件事到底有什麼相關呢?在反覆強調「轉型正義」的此時此刻,銅像(包括蔣介石和八田與一)破壞事件只凸顯一件事:台灣社會對歷史錯綜複雜的認知,遠遠距離「成熟」極遠,我們始終無法心平氣和面對過去,那又談什麼創造共同的未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網路上有一個最直接的評價,「衪,在台灣沒殺過一個人!」這個網友筆下的「衪」,是網友神格化後的八田與一;旋即有各種對八田與一不同的歷史評價,包括嘉南大圳當然是殖民政府統治手段,大圳既成而三年一季供水、不供水依舊要徵收水租、貧困地主賣子納水租、獲利者顯然不是農民、工程開始不多久即因隧道開挖的氣爆事件造成五十多人死傷…,從施工到完工後的景況,從當年報章報導即見一斑,用比較貼近真實的語詞形容,當年的媒體工作者顯然比後世的政客、或歷史學者更犀利地反應現實,當後人緬懷前人或舊時的「美好歲月」,或許只是記憶斑駁光暈所產生的美感。

八田與一(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八田與一(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在當年字字嚴厲的媒體報導,和後世無限景仰的敘述中,確乎存在不少的落差,但不論如何,八田與一的塑像是在工程完竣後的一九三一年即塑造,如果嘉南人民對八田沒有絲毫感念之情,何須拍這個馬屁?銅像完成後十年,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所有銅鐵金屬依日本政府規定,都得徵收熔解供應戰事軍需使用,鄉民為了避免銅像被融掉,還偷偷移走藏在番子田車站,直到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移除所有日據(治)時期的各種「殖民者」的雕像,蔣介石和孫文成了最普遍的替代者,直到一九八一年,這尊銅像才低調的由水利會安置在烏山頭水庫八田塚前。

台灣廣立銅像,蔣介石絕非肇其端者,中國人習慣的是畫像不是銅像,日據時期的台灣總督府的鼓勵或政策,才是銅像滿街的原因,這當然是殖民統治的威權宣示,不過,台灣總督府也不是隨便立立,泰半都是請出雕塑名家出手,雕像是殖民統治象徵,卻也確實是藝術品。然而,戰事吃緊,雕像再「偉大」都不及國家軍備之所需,這些殖民時期雕像很大部份融於日本殖民政府自己的手裡,國民政府來台後,再「消滅」大部份所餘者。從這個角度看,八田與一能歷經戰火和「威權統治」被保存下來,還能說八田不受鄉民愛戴嗎?這尊銅像本身就是述說歷史文資的複雜糾結的最好材料。

最重要的,八田與一不是軍人而是工程師,日本殖民歷史不必美化,更無須有太多不必要的美好懷念,但是,八田不是殖民統治者,他只是專業官僚,協助統治者改善治理手段,創造民生條件,如果真要對比,不論是民進黨或獨派人士高舉轉型正義大旗,再無法容忍蔣氏父子,卻也沒有人把砲火指向協助兩蔣統治的財經專業官僚們,甚至對一九四九年之後來台的專業財經人士讚譽備至,因為就是他們在極壓抑的威權時代,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讓台灣還能打開另一扇窗,呼吸生猛鮮活的空氣。

八田自來台到赴東南亞遇難回葬台灣,身與魂長留台灣,其妻外代樹在戰事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留下遺書「愛慕夫君,我願追隨去」,躍入烏山頭水庫放水口殉身,國雖不同而志節高潔,僅此一端,八田與一銅像就不該成為報蔣介石冤的祭品。

值得警惕的是蔡政府,「轉型正義」為的是消弭歷史的痛苦,而非製造新的仇恨情緒;台灣有這麼複雜的歷史,不同族群有著迥然不同的際遇和國族想像,銅像無言,褒貶留待後人,斷手鋸足削其首,都改變不了歷史,不論是言語或手段,台灣需要的是建構一個相互理解給予彼此溫暖的共同體,讓歷史的愛憎回歸歷史,不要再拿銅像展示暴力洩憤的無知怒氣了─不論對蔣介石或八田與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