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杯卡布。」
「Double Espresso!」
十年來,我還是最喜歡這樣的點單。做為義式咖啡吧檯,當碰到有人喜愛Espresso、Macchiatto(不是焦糖瑪其朵噢!)、康寶藍濃咖啡或是卡布的時候,總是特別高興。
然後,看到一杯卡布送上了桌,放了十分鐘還沒有喝的時候,又感到特別憂傷。所以今天想來談談,怎樣享用一杯美味的義式咖啡。
咦?一杯好咖啡,不是應該慢慢品味嗎?慢慢喝怎麼了?
要知道,義式咖啡是義式咖啡,不是「有很多調味的咖啡」(啊,謝謝星巴克把義式咖啡介紹給全世界的人,但義式咖啡真的不只是那樣),更加不是一杯陪你一個下午,慢慢品味的咖啡。
喝義式咖啡:要快!
快幾點的?
義式咖啡的經典品項(特別是熱飲),非常重視品飲的時機。剛做完就是狀態最好的時候:Espresso剛萃取出來時,有如奶油質地一般的咖啡乳脂;卡布或是拿鐵剛完成時,口感細密滑順、帶著漸層感的奶泡與咖啡乳脂的結合(那豐富多層的口感真是美味!);加了發泡鮮奶油的康寶藍濃咖啡,則是在品嚐新鮮的冰鮮奶油混合濃郁Espresso,那冰熱交錯的口感……
這些稍縱即逝的美味,大概多放了兩分鐘,就消失了。於是,我們到哪喝咖啡都一樣:沒有人在乎一杯好的卡布奶泡層次,反正就是一杯牛奶咖啡,上面的奶泡充其量只是一種裝飾。義式咖啡淪為濃縮咖啡的各種調味飲品:這個加巧克力、那個加榛果、那個有牛奶、那個有鮮奶油……
不!不是這樣的!(崩潰泣)
會有這樣的誤解,或許跟我們的文化脈絡有一些關係。
台灣,從根本上是飲茶文化的區域,咖啡終究是外來品。傳統的老人茶,在客廳在門口擺個茶桌,配上瓜子就能喝一個下午;學生時候晚上熬夜了,放杯茶跟著一起k書也是一個晚上;上班上課想來一點甜的,點個手搖飲,也是很多人會喝上一個下午(我是不行啦,通常十分鐘就秒殺了)
過去台灣在日本殖民時期,受日人影響開始喝咖啡,那時候流行虹吸式咖啡或是濾泡式咖啡。同樣的,這個方式萃取的咖啡,是適合慢慢喝、感受咖啡不同時間不同溫度下的變化。
Espresso出現在台灣,那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咖啡文化。我們主流大眾所接收的,是連鎖體系的「西雅圖式的義式咖啡」,其實已經經過了一次美國文化的洗禮,而成為一種全球化的混血產品。
在禁酒令後⋯⋯義式咖啡成為大眾熱愛用來調飲的基底
如果你也試過Espresso,就會知道美國人一定無法接受Espresso純飲。而義式咖啡會有今天這樣的轉變,或可說是歷史上的必然:在接受義式咖啡之前,美國已經經過禁酒令,開展出具有豐富底蘊的調酒文化了。而義式咖啡,非常適合拿來做為調飲的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