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盈隆專欄:為什麼台灣「中性選民」越來越多?

2017-04-01 06:30

? 人氣

第二,在中國國民黨方面,從去年五月到今年三月,政黨認同者最少時,是2016年五月,只有16.6%;最多時是2016年十二月,有25.1%,兩者差距8.5個百分點,變化其實不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三,在中性選民方面,在過去十個月當中,中性選民數目最低的時候是出現在2016年6月,然後隨著民進黨認同者比例下滑,大體上是一路上揚的態勢,在2016年十二月就已經多於民進黨認同者,在2017年二月衝到最高點44.1%;然後,在三月下滑0.7個百分點,成為43.4%。精確地說,在過去十個月當中,中性選民數目高低差距達到17.1個百分點,如果換算成人口數,中性選民增加了約323萬。

圖2:台灣政黨認同的動態(2016/5月—2017/3月)
圖2:台灣政黨認同的動態(2016/5月—2017/3月)

中間選民暴增的政治意涵為何?簡單地說,就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對兩個主要政黨失望或不滿。在過去十個月,主要的在野黨,中國國民黨,表現不佳,進退失據,固然難以獲得民眾認同;同時,完全執政的民主進步黨施政問題叢生,逐漸失去民心,蔡英文總統聲望一路下滑,民進黨認同自然也就同步下沈。當主要政黨認同者急遽減少時,意味著新興政黨有崛起的機會。用政治科學的術語來講,民進黨重返執政十個月當中,台灣的政黨體系出現了短暫「選民重組後的再解組」的現象,目前是兩大黨最虛弱的時刻。

當然,台灣除了民、國兩大黨之外,還有時代力量、親民黨、台聯、新黨等小黨的存在,當兩大黨最虛弱時,是否就是小黨爭取支持、擴張版土的大好機會?理論上是,但現實政治似乎並非如此。台灣民意基金會在今年二月的調查結果可以作為討論的基礎。

圖3:台灣人的政黨偏好(2017/2月)
圖3:台灣人的政黨偏好(2017/2月)

如圖三所示,當前台灣人最喜歡的政黨依序是民主進步黨(26.7%)、中國國民黨(16.3%)、時代力量(12.1%)、親民黨(9.4%)、其他政黨(5.2%)、沒特別喜歡哪一個政黨(28.6%)、不知道/拒答(1.7%)。和台灣民意基金會2016年七月同樣的調查做比較,則有如下的發現:在政黨喜好度方面,民進黨減少3.7個百分點,國民黨增加0.3個百分點,時代力量減少2.8個百分點,親民黨增加2.4個百分點,其他政黨增加0.2個百分點,沒喜歡哪一個政黨增加6.5個百分點。換言之,當兩大黨聲勢減弱時,現有的小黨基本上並未獲利,例如,時代力量的聲勢不增反減,這其中必有道理。

更進一步說,從政黨政治的原理看,當既成優勢政黨在短期內認同者大幅萎縮,既有小黨也未獲利,中性選民暴增,意味著現存的政黨體系鬆動,新政黨有很大的崛起空間。史記,淮陰侯烈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放在現代民主國家的政黨政治脈絡,道理也是一樣的。

*作者為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游盈隆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