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盈隆專欄:為什麼台灣「中性選民」越來越多?

2017-04-01 06:30

? 人氣

民意調查顯示中間選民愈來愈多,顯示現有政黨結構鬆動。圖為2016總統大選之青年對談。(曾原信攝)

民意調查顯示中間選民愈來愈多,顯示現有政黨結構鬆動。圖為2016總統大選之青年對談。(曾原信攝)

台灣政黨體系在鬆動中,「中性選民」短期內暴增,就是一個最好的的風向球。我長期觀察台灣政黨認同與形象,因為政黨認同反映的是主要政黨實力的消長,政黨形象則反映人民對政黨的觀感與好惡。進一步來講,一個政黨受社會認同的強弱,代表的是這個黨受社會歡迎的程度,它相當程度將決定這個黨的選舉禍福。什麼是基本盤?政黨認同就是最可靠、最重要的基本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前台灣政黨認同的狀況為何?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三月最新的全國性民意調查,在二十歲以上的台灣人當中,有7.2%是強烈的民進黨人,24.2%是溫和的民進黨人,43.4%是沒有明顯政黨傾向的人(或簡稱中性選民),19.1%是溫和的國民黨人,3%是強烈的國民黨人,3.1%不知道或拒答。簡單的說,民進黨認同者有31.4%,中性選民有43.4%,國民黨認同者有22.1%,其他3.1%是不知道或拒答。請參見圖1。

根據這項發現,認同民進黨的人比認同國民黨的人多9.3個百分點,而自稱沒有政黨傾向的人則高達四成三。對於這樣的發現,外行人可能沒什麼感覺,因為,執政黨認同者較多不足為奇。甚至,有些志得意滿的民進黨人會說,目前領先國民黨9.3個百分點,已經足夠好了;何況,過去曾落後國民黨一、二十個百分點也是常有的事。但內行人的看法就絕對不會如此迂腐了。

民進黨的夙敵,中國國民黨目前狀況如何?識者,不論是國民黨人或非國民黨人,無不搖頭嘆息。一個被兩次台灣民意海嘯重創過的黨,早已奄奄一息,早該痛定思痛,痛改前非,虛心向人民懺悔、求教、請益,以期東山再起;但如今,不但執政縣市施政乏善可陳,立院黨團死纏爛打,政黨品牌無從建立;還有一堆人爭選黨主席、爭搶黨機器,如果有助於社會正面形象的營造也就罷了,誰知一個比一個吃相難看,同志反目成仇,社會觀感自然奇差無比。堂堂已經完全執政的民主進步黨豈可因領先這樣的中國國民黨不到十個百分點而沾沾自喜?

圖1: 台灣政黨認同(2017/3月)
圖1: 台灣政黨認同(2017/3月)

事實上,以此時此刻台灣政黨認同之狀態,民進黨認同者比例已經下降到兩次民意海嘯之前的水平,有何可慶幸雀躍之理由?圖2代表的是從2016年5月開始到2017年3月,台灣政黨認同的動態變化趨勢圖。這張圖清晰的呈現了過去十個月,也就是民進黨重返執政以後,兩大黨勢力的消長。

簡單分三點來談:第一,民進黨的政黨認同者數目在重返執政的第一和第二個月達到顛峰狀態,最高時曾達到51.6%,但七月遽降6.7個百分點(這和蔡英文處理司法院正副院長提名風波有關),之後逐月以1到5個百分點的速度下滑,到2016年十二月下滑到33.8%,一個新的谷底;接下來2017年前兩個月靜止不動,但到三月再下滑2.4個百分點,只剩31.4%,創下重返執政以來的最低記錄。同時,最高與最低差距達20.2個百分點,有坐雲霄飛車的感覺。如果換算成人口數,等於流失了約381萬認同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游盈隆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