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1989年那場台北縣長選舉

2014-12-06 05:29

? 人氣

游錫堃以不到二萬五千票的票差競選新北市長落敗,讓人想起25年前以四千多票敗給尤清的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李錫錕。(資料照/余志偉攝)

游錫堃以不到二萬五千票的票差競選新北市長落敗,讓人想起25年前以四千多票敗給尤清的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李錫錕。(資料照/余志偉攝)

11.29(六)九合一大選令人嘖嘖稱奇,特別是新北市長的選舉,投票前選情冷淡,開票過程卻令人激盪。根據中選會公佈的投票資訊,國民黨提名的現任市長朱立倫以95萬9302票的50.06%,以2萬4528票數差距,擊敗民進黨提名的游錫堃93萬4774票的48.78%,朱立倫擔任過桃園縣長、副閣揆,游錫堃擔任過宜蘭縣長、閣揆,兩人從地方到中央的政治歷練完整,朱立倫被視為國民黨角逐大位的明日之星,游錫堃卻已垂垂老矣,被視為昨日黃花的五府千歲,但游錫堃落敗的非常漂亮,檔下朱立倫的銳氣立下戰功,營造綠營角逐2016大選的利多。游錫堃本次的新北市長選舉之旅,讓筆者想起另一個角逐過台北縣長候選人─李錫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智者型語錄的李錫錕教授

就讀過台大的學生,應該對政治系的李錫錕教授印象深刻,人稱「Power錕」,智者型語錄深受學生喜愛,對於政治哲學裡的「現實主義」及「唯心論」闡述的微妙微俏,從康德、尼采、黑格爾及馬克斯的經點著作娓娓道來,課堂上幽默風趣,版書和繪畫幾乎巧奪天工,讓他的政治學成為不少台大學生的精神糧食,因為李錫錕赤裸裸的揭露覆蓋在道德、文化下人類演化、國家競爭的權力運作,講出宗教信仰對人的生命力的荼毒。李錫錕在課堂上有過不少名言:復國靠什麼?靠軍隊!軍隊靠什麼?靠錢!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光靠嘗膽能賺錢嗎?又例如:大人對小孩講童話,聰明人對笨蛋講神話。李錫錕的政治學讓不少政治系學生吃過苦頭,他上課的內容是著重在超乎傳統書本上的政治學,甚至讓許多自認為英文程度不錯的學生感到受挫,他從生物基因作為政治學研究的第一步,電影「金剛」蘊含許多政治學的哲理,李教授開出的政治學書單相當紮實,幾乎是人一生中難以理解的經典文獻。

1989年那場台北縣長選舉

這麼活靈活現的政治學教授,確有著人生另一個奇遇,就是李錫錕曾經代表國民黨參選過1989年台北縣長選舉,以49.84%的得票率,小輸代表民進黨尤清的50.16%,雙方差距四千餘票。台北縣幅員遼闊,當時網絡媒體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組織動員及傳統派系仍是主導當時台北縣選情的重要因素,民氣氛圍渴望求新求變,包含1989年發生的天安門事件。黨意推出的李錫錕卻跟不上民意的變化,李錫錕輸掉李登輝主席的家鄉,李登輝得知李錫錕敗選後,質問國民黨部黨工:是誰提名李錫錕的?1993年尤清爭取連任時,國民黨曾經辦理黨內民調作為「參考」,李錫錕仍是當時黨內民調第一名,但時空環境已變,黨意卻另有其他考量,一方面的顧及國民黨內地方派系的整合,又要顧及當時蠢蠢欲動的新黨。2005年台北縣長選舉,羅文嘉與周錫瑋選戰過程激烈甚至低俗,有學生下課後跑去台前問李錫錕,李教授笑而不答。

台大學生是台灣社會的溫度計

李錫錕教授後來依據參選台北縣長的經驗總結,出版一本「首都症候群」的著作,當時筆者室友是一位香港僑生,畢業前夕將政治系四年的教科書二手價賣給學弟妹,卻特地去圖書館找了這一本書,拿到書局複印後帶回香港,而這位僑生目前是香港佔中活動的要角。這本「首都症候群」,回答國民黨為何提名李錫錕?李教授認為當初不是國民黨的誰提名李錫錕,而是國民黨的提名機制選擇了他。現在細讀這部經典,仍可以解釋今年318 學運的興起,裡頭提到非常傳神的一段,也是狂捐的李敖所欣賞的一段:

記得民國八十年五月有許多台大學生到中正紀念堂的廣場靜坐示威,號稱「野百合事件」,某些學生甚至絕食抗議,引起社會各界相當關注。有一天我在台大下課後搭計程車回家,司機對我抱怨:「為何台大學生最喜歡鬧事?是你們教的嗎?」我委婉的解釋說:「如困台灣社會是『天氣』,台大學生就像敏感的『溫度計』;天氣熱了,溫度的水銀上升,你去責備溫度計,好像不公平呀!」司機先生了解我的解釋,但不同意我的解釋,對台大似乎誤解很深。

中產階級意向決定台北市長選舉

至於國民黨這次輸掉首都選舉,也可以從這本書找到答案。李教授剖析從在台北市設立戶籍的觀點,台北地區的居民可分成三類:一是世居的「本地人」、二是國民黨來台後的「大陸人」、三是1970年代經濟結構變化後從外地遷入的「出外人」。事實上,台灣社會並不存在嚴重的的種族、語言、宗教的基本衝突,就算難免有地緣性所引起情感上的歧見,時間一久也會消弭於無形。美國汽車業鉅子艾柯卡便坦承: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很貧窮,我加入了民主黨;現在的我很富裕,所以我加入了共和黨。中產階級的意向和投票意願,將影響台北市的發展,隨著台北市工商業蓬勃發展且趨向多元化,就業人口日益膨脹,社會結構的階層化現象越來越名明顯。本地人、大陸人、外出人相互融合後的階級型態儼然成形,以「工資」為生的「勞工階級」、以「薪水」為生的「中產階級」、以「資本」為生的「特權階級」,階級意識因生產工具的差異而生,階級意識差異所選擇的市長候選人,會大於省籍意識和藍綠認同,方為分析本次台北市長選舉的座標。搞不清楚這個現象,某陣營一直訴諸藍綠對決或基本盤回歸,選戰最後很有可能是敗選的一方。

彼得定律與戰鬥內閣

歷史是回不了頭的,李錫錕教授若當時打敗尤清,是否影響台灣政治的歷史走向,也不得而知,李錫錕的現實主義是否比江宜樺的自由主義更適合在閣揆位置上發揮,徒留許多想像空間。總之,歷史就是歷史。回過頭來看政治行情又攀升的游錫堃,筆者念書時游錫堃正值擔任閣揆,輿論喜歡拿「彼得定律」( The Peter Principle)來調侃游錫堃與他的戰鬥內閣,消遣包括行政院長在內的政務官只有地方首長的經驗,不足以指點江山。游錫堃卸任後,也不吝惜到處在各種講座宣揚,他的戰鬥內閣表現比起蕭萬長的財經內閣還好,當時有人直接向游錫堃提問:你竟然作得比蕭萬長還好,為什麼阿扁總統還是讓謝長廷北上接任閣揆?游錫堃的回答也不慍不火:我擔任閣揆時,順利讓民進黨繼續執政,蕭先生擔任閣揆時,國民黨卻輸掉政權。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