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憂患年代綻放的新聞理想──懷念張季鸞

2014-08-18 05:39

? 人氣

在民國著名報人張季鸞墓遷葬回家鄉陝西榆林。(取自騰訊大家網)

在民國著名報人張季鸞墓遷葬回家鄉陝西榆林。(取自騰訊大家網)

近日有一條很小的新聞。新記《大公報》前總編輯張季鸞先生的陵墓,從西安遷回故鄉陝西榆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記《大公報》1926年出刊,在張季鸞、吳鼎昌胡政之的苦心經營下,後來成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也成就了張季鸞的文名。1941年,張季鸞英年早逝,各界均高度評價其主持大公報期間的成就,各黨各派各界挽幛如雲。張季鸞歸葬陝西,蔣介石一而再再而三表示哀悼,可謂哀榮備至。

世事變遷,張季鸞的墓園「文革」期間遭到破壞,此後一直沒有恢復。近人去看過,發現陵墓猶在,但與豬圈和磚廠為鄰,不免憤慨。中國人重視葬禮祭祀,一個人生前對社會有所貢獻,死後也應該專享一塊禮儀性空間,傳統習俗使然,不足為怪。但真正悲催的是,如今即便是新聞界,也少有人知道張季鸞其人其事,對新記《大公報》歷史的研究,也很不夠,其辦報宗旨凋零已久。張季鸞身後寂寞,莫此為甚。陵墓所在,只是小節而已。

關於張季鸞的辦報宗旨,新記《大公報》在發刊詞《本社同仁旨趣》中,提出過著名的「四不主義」,即「不黨、不賣、不私、不盲」。這篇發刊詞由張季鸞執筆,相關部分只有409字,不妨直引如下:

第一不黨。黨非可鄙之辭。各國皆有黨,亦皆有黨報。不黨雲者,特聲明本社對於中國各黨閥派系,一切無聯帶關係已耳。惟不黨非中立之意,亦非敵視黨系之謂。今者土崩瓦解,國且不國,吾人安有中立袖手之餘地?而各黨系皆中國之人,吾人既不黨,故原則上等視各黨,純以公民之地位發表意見,此外無成見,無背景。凡其行為利於國者,吾人擁護之;其害國者,糾彈之。勉附清議之末。以彰是非之公,區區之願,在於是矣。

第二不賣。欲言論獨立,貴經濟自存。故吾人聲明不以言論作交易。換言之,不受一切帶有政治性質之金錢補助,且不接收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資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論,或不免圃於知識及感情,而斷不為金錢所左右。本社之於全國人士,除同胞關係一點外,一切等於白紙,惟願賴社會公眾之同情,使之繼續成長發達而已。

第三不私。本社同人,除願忠於報紙固有之職務外,並無私圖。易言之,對於報紙並無私用,願向全國開放,使為公眾喉舌。

第四不盲。不盲者,非自詡其明,乃自勉之詞。夫隨聲附和,是謂盲從;一知半解,是謂盲信;感情衝動,不事詳求,是謂盲動;評詆激烈,昧於事實,是謂盲爭。吾人誠不明,而不願自陷於盲。

「四不主義」的核心是獨立。報紙立論,固然囿於「情感及知識」,但自有其立場,不以政治權力、商業考量、個人利益乃至群眾激憤的呼聲為轉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