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蔡英文3年前勝選時宣示「沒有人需要為他的認同而道歉」…游盈隆:台灣認同正下降且停滯

2019-10-24 16:07

? 人氣

游盈隆指出,蔡政府「維持現狀」政策的後果,是讓台灣認同明顯下降並停滯發展。(資料照,蔡英文競選辦公室提供)

游盈隆指出,蔡政府「維持現狀」政策的後果,是讓台灣認同明顯下降並停滯發展。(資料照,蔡英文競選辦公室提供)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24)日分享自己對於民族認同、統獨傾向與台灣未來的論述。直指「台灣認同」是一個奇蹟,但總統蔡英文看似不會在「台灣認同政治」上做任何事;游指出,台灣人統獨傾向的起落主因是中國的威脅,而非台灣社會內生的力量,這也間接呈現了蔡政府「維持現狀」政策的後果,促使台灣認同明顯下降並停滯發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游盈隆在臉書貼文中指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迄今,台灣普受世人稱讚的兩大成就,分別是「經濟奇蹟」和「民主奇蹟」,有成功的經濟發展,還建立了自由民主政治,但世人鮮少關注到台灣的第三個奇蹟,就是「台灣認同的奇蹟」。

游盈隆解釋,「台灣認同」自1987年解嚴後不到20年的短時間裡,和平地取代「中國認同」,成為絕大多數台灣住民的新民族認同,是台灣4百年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事。

台灣自我認同?游盈隆:2000年後「統攝性認同」已成多數

「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自我認同定位,牽涉到的不只是個人的身份認同,而是一種民族認同。」游盈隆進一步說明,台灣人認同不同於中國人認同,作為一種民族認同與想像,台灣人是生活在台澎金馬及其附屬島嶼的2350萬人,不分省籍、原漢、先來後到;相對之下,中國人指的是「除了在台灣的2350萬人之外,還包括中國大陸的13.5億人。」

在民族感情部分,游盈隆引用政治哲學家彌爾(John S. Mill)的描述,「希望處於相同的政府底下,希望被自己人所統治的民族感情,其產生可能基於各種不同的因素。例如共同的語言,宗教和地理關係等。但是更為強烈的因素則是有共同的政治歷史,以及因此而擁有的共同歷史記憶、共同的驕傲、共同的屈辱、快樂和憂傷。」而台灣人自我認定自己是什麼人,所牽涉的就是這種民族感情。

游盈隆指出,台灣認同大約自2000年以後,已經成為一個貫串絕大多數台灣住民的「統攝性認同」(Overarching identity),完全壓倒了「中國認同」和「台灣中國的雙重認同」,在2011年以後就維持在7成以上的穩定水準。

20190924-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24日舉辦「論文門、中華民國情結與總統大選」全國性民調發表會。(顏麟宇攝)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24日針對民族認同等議題,在臉書上發表看法。(顏麟宇攝)

而近來香港爆發反送中事件,游盈隆指出,對該事件發生至今,卻沒有沒有影響台灣人的民族認同感到驚訝。他指出,總統蔡英文執政至今3年多,台灣認同有明顯下降並停滯發展的現象;當時蔡在2016年當選之夜談話中表示,「只要我當總統一天,我會努力,沒有人需要為他的認同而道歉。」游盈隆認為,從事來看,這是宣示了他不會在「台灣認同政治」上做任何事,包括提升台灣人的認同和尊嚴,這其實是台灣民主運動的一個重大歷史性轉折。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奕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