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瑞觀點:老屋健檢與房屋稅政策對房市影響

2016-10-26 06:50

? 人氣

老屋健檢雖然立意良善,但不能忽視其對房地產的衝擊。(呂紹煒攝)

老屋健檢雖然立意良善,但不能忽視其對房地產的衝擊。(呂紹煒攝)

 一、前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前國內房市不景氣,造成國內房市持續走低;為挽救房市頽勢,中央銀行的房市政策亦陸續鬆綁,唯國內房市交投並無呈現反轉現象,景氣持續低迷,不僅價量齊挫,而且政府一連串的措施如老屋健檢、房屋稅變動等房市政策,導致市場混沌現象愈來愈明顯,使得政府對人民的「便民」德政反而變成有「擾民」之嫌。

二.老屋健檢

1999年921地震過後,引發國人對於房屋防震與耐震的重視,而在七年過後,新任內政部首長們因急於政績表現,因而有「老屋健檢」的主張,其所論主題是為強化台灣建築居住安全,因而要求30年以上老屋於買賣交易時檢附健檢報告,同時強調不會因健檢不合格而限制交易。

一般而言,目前房屋交易即附有屋況說明書,而老屋健檢報告就是一種屋況說明。內政部現有「安家固園計畫」,未來可能會比照由結構、土木、建築等技師公會負責健檢,為避免衝擊市場,並考慮健檢人力,會就屋齡、樓層等分階段辦理,如以逾40年、六層樓以上集合住宅優先適用,但相關機制還須進一步討論。然而,這樣的一個政策議題真的能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嗎?它是一項便民政策?或僅是一種擾民行為?

由於建築法對於老屋健檢並無規定,政府若欲推動此項政策,必須先研擬修《建築法》,以強制公共建築物進行耐震能力評估,但這項修法原是以「單一產權」的公共建築物為目標,並非一般住宅。且《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簽證申報辦法》僅針對防火避難與設備安全兩項檢查,並沒有耐震評估,因此,研擬修定《建築法》必須加入老屋健檢的項目,先賦於法源,然後才能加入耐震能力評估。

由於老屋的居住安全較多爭議,同時也會讓城市缺少競爭力,而全台灣一年中因都更而拆除的老屋約僅有千戶,且都更又是居住安全和都市容貌的核心議題,內政部已擬定包括強化公辦都更效能、縮短都更審議流程、都更容積獎勵內容提前確定、規畫都更專責機構等4大推動方向,然而,若就都更效率而言,其實老屋健檢政策是緩不濟急的。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16年上半年為止,全國房屋稅籍住宅類數量約844萬戶,其中,有384萬戶老屋,平均屋齡28.91年,台北市平均屋齡30.77年,新北市老屋的占比接近八成,居全國之冠,為全台住宅屋齡最高縣市。若再以30年以上老屋來觀察,則約368萬戶;以六都房地產分佈情形來觀察,新北市30年以上老屋最多約65萬戶,占新北市總房屋數比達4成以上(42%),台北市則有約57萬戶,占北市總房屋數的比重更高達六成以上(64%)。

綜觀國內老屋分布密集區,大多集中於舊市鎮與火車站周邊,亦即各縣市發展脈絡多以市中心車站為起點,因交通機能而帶動商業活動,因經濟發展而形成住宅聚落。以台北市為例,台北車站、西門町一帶是經濟發展最早開發的地點,也因此吸引人口聚集。而在人氣聚集與舊屋交夾的情況下,冒然實施老屋健檢,將對不動產市場造成極大震撼。

另方面,老屋健檢也將增加仲介市場的負擔,未來屋齡30年以上老屋的委售案件可能大為減少,影響其交易量及房價,特別是當前房市低迷,房屋稅紛爭未解,照顧弱勢的社會住宅尚無具體進度,住宅法、租賃專法待修,市場不確定紛擾因素太多,此時急著推老屋健檢,對市場又投下更多不利影響,而若執行時機不對,則容易引起更多民怨。

事實上,在民主國家中,一個公共政策的形成,在行政上必須經由一定的程序,內部評估程序完成以後,才能確定並對外宣佈,因為政府閉門造車,必然不能符合民意需求,因而行政院否定內政部的老屋健檢政策。然而,行政院雖然否定內政部將強制30年以上老屋健檢才能買賣的策略,但已引發議會的質詢,同時引發民眾的抱怨,主要因當前房市不景氣,中古屋若因老屋健檢政策將受到更大打擊,若政府仍無其他適當的配套措施以之因應,則房市恐有崩盤之虞。亦即政府修法因應是美意,但因缺乏配套措施,難免會引發民眾恐慌,便民成了擾民。

三.房屋稅變動  

房屋稅是指對房屋現值課徵的稅費,而其所指的房屋是針對固定在土地上的各種建築物,不論是供營業、工作,或住宅使用,都必須課稅,且屬於地方稅。

依我國財政收支劃分法的規定,現行租稅結構區分為國稅(中央稅)、直轄市及縣市稅(地方稅)二級,前者由國稅局負責國稅的徵收,包括營業稅、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貨物稅、證券交易稅、期貨交易稅及菸酒稅等;後者由稅捐處負責地方稅的徵收,包括房屋稅、地價稅、使用牌照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娛樂稅及契稅,故知房屋稅的調整及徵收屬地方政府權責。

2016年9月12日,為解決都會地區高房價的問題,台北市提出房屋稅改革方案,包括舊房之房屋稅完全不變,全面調升15年以內中古屋房屋稅,以及僅調升15年內豪宅房屋稅,三種方案的主要共同點是取消新成屋的加價項目,並將豪宅稅的路段率改為固定比率,藉以調降新成屋及豪宅的房屋稅。

台北市調降新成屋房屋稅的做法可以理解,由於當前國內房市不景氣,首善地區的台北市之房市表現不佳,價量俱挫;根據內政部所編製的第46期全國都市地價總指數為119.33,較上期的上漲幅度為0.04%,是自2010年(民99年)以來漲幅最小的一期。而在國內各都會地區的地價變動中,台北市是六都中唯一下跌的都會區,地價指數下跌1.52%,也是全國跌幅最大的城市。

台北地價下降主要反應在最近兩年的政府重稅及限貸打房政策,房屋去化不佳,房地價格下修,又因地價為房價先行指標,目前新案供給有許多仍是近年建商高價取得之土地,短時間內,台北市房價大幅降價仍屬不易,但整體市場呈現量縮價跌趨勢,且其降幅取決於建商對後市的房市信心及讓利幅度。台北市政府在房市不景氣,而又顧及未來房市發展的情況下,而有全面調降新成屋房屋稅的主張,唯同時還包括舊房屋稅的調升與豪宅稅的改革。

一般而言,房屋稅的高低與其稅基有關,而房屋稅稅基主要包含房屋標準單價、折舊率、路段率等三大要素,為了因應房市變化,同時滿足居住正義的需求,有關房屋標準單價評定由每三年改為兩年,折舊率及路段率亦可適時調整,唯業者表達反對立場,特別是台北市於2014年7月1日起,已採用房屋稅新制,同時已調高標準單價,調升99條路段率,並將非自用住宅房屋稅率由1.2%調高為3.6%,時隔兩年,各縣市又掀起調整房屋稅的浪潮,雖各有利弊得失,但不免仍有擾民之譏。

事實上,不動產問題不是地方問題,不是單一的經濟問題,而是全國性的問題,地方政府雖可依法調整房屋稅,但提高稅賦終非人民之所願,更容易引發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對立;唯政府依法行事必須有稅源充足的考量,只要課徵金額、比率、時間等適宜,則在符合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下,人民應也可以接受增稅的訴求。重要的是宜考量整體性問題,房屋稅的課徵或調整宜考量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合作,在適法、適權、適時的考量下,做出適當的調整稅賦政策,則房屋稅的改革效果必然會更好。

四.結論與建議

經由前述的分析說明,可列出本文的結論與建議如下:

1. 當前國內房市正處於不景氣時期,由於人民對於房地產價量可能再下降的預期心理濃烈,在此情況下,即使央行對房市的金融管制鬆綁,但也難救房地產市場「價跌量縮」的走勢。

2.老屋健檢若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則國人樂觀其成,唯此項政策所必須考量的問題很多,且對當前不景氣的房地產市場不利,政府的愛民可能變成擾民。

3. 不動產問題是全國性的問題,地方政府雖可依法調整房屋稅,但容易引發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對立;房屋稅的課徵或調整宜考量地方與中央的合作,做出適
  當的調整稅賦政策,則房屋稅的改革效果會更好。

4.房市不景氣,央行去除管制亦無法減緩房市不佳走勢,加上老屋健檢、房屋稅變動等房市政策再三變動,影響人民權益與生活。

5.在當前房市不景氣中,政府提出老屋健檢與房屋稅調整政策,使得房市不景氣的陰影更是雪上加霜,建議房市政策必須適宜而周延,不宜重政治而輕經濟,  或以政治權謀算計權益分配,以不當方式揮動「居住正義」的大旗,而達到「不便民;反擾民」的反效果。

*作者為國立空中大學商學系副教授,淡江大學金融所副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