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冷戰》為什麼香港超級重要?因為這裡是中國富人把錢悄悄送出去的大門!

2019-11-11 08:20

? 人氣

這樣的情況讓人想到一九六○年代的加拿大經濟學家孟代爾(Robert Mundell)的主張。他指出,你不能同時擁有緊盯匯率制、獨立的貨幣政策,以及開放資本帳。這就是著名的「三元悖論」(impossible trinity)。孟代爾據此警告,當資本具有充分流動性與緊盯匯率制度,貨幣政策就會失去效用,而你在這三項政策中只能選擇兩項。但是少有國家會放棄貨幣政策的主權,因此只得放棄其他兩項中的一項,不是放棄緊盯匯率制,就是實施資本管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這樣的劇本下,中國是如何表現?中國絕不可能放棄對其貨幣政策的控制權,並且也要管理其匯率,雖然不像一九九○年代許多亞洲國家那麼僵硬,同時還管制資本的外流。對中國來說,三元悖論的不可能性相對較低,因為人民幣並非那些亞洲國家匯率如此緊盯。不過儘管存有彈性,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軟掛鉤」(soft peg),中國也不可能完全逃脫三元悖論。

中國擁有一個完全獨立的貨幣政策,匯率也受到控制,只有有限的彈性,因此有鑑於對資本外流的關切,中國必須要有一個大部分封閉的資本帳。然而由於這樣的匯率制度,中國必須擁有適量的外匯儲備。如果國內的人民幣資產成長速度大幅超越美元儲備,國內市場過剩的流動性就會外溢至海外,除非資本管制滴水不漏。在此情況下,人民幣只有透過干預才能維持穩定,這也意味必須動用外匯儲備。這樣的做法無法持久,因為外匯儲備最終可能會降至被視為不適量,甚至是過低的水準。萬一發生這樣的情況,政府就必須允許人民幣自由浮動,要不就是讓其貶值。

二○一五到一六年就發生過類似的情況。問題的核心是,人民幣資產在二○一四到一七年成長飛快,從十六兆美元幾乎成長一倍至三三兆美元左右。與此同時,外匯儲備卻是由四兆美元降至三兆美元。如此來看,人民幣資產從外匯儲備的四倍增至十一倍,而外匯儲備佔人民幣資產的比率,則是由約百分之二五降至百分之九左右。如果人民幣資產繼續以兩位數的速率擴張,外匯儲備卻是多少維持不變或是有所減少,對匯率的信心就會輕易受到傷害。外匯儲備到底要有多少才能保證匯率的安全,並沒有嚴格規定,而三兆美元的外匯儲備其實已足夠提供安全。但是也不能以此自滿,因為如果借貸浮濫導致國內資產繼續高速擴張,外匯儲備不論是因何種原因,就算只是溫和減少,都可能不足以維持人民幣的穩定。 

如我在前章所說的,實在難以預測中國會在何種環境下擁抱實質經濟全面性的去槓桿化,而容許經濟成長顯著減緩。我認為,以中國目前的財富分配與社會結構,並不適合這樣的結果,而可能的反應是,企業與家庭尋求把錢財送出中國。中國最新採取的鎮壓手段與整頓黨內的行動,這些都是私有企業在過去不必擔心的,然而如今卻可能成為導致資本外流的另一推手。實在難以想像,人民幣可能會貶值百分之二五到百分之三五的情況。在極端的情況下,人民幣可以轉為自由浮動,但是這也意味政府必須將其控制權轉移到全球外匯市場手中,然而對一個著迷於「控制」的政府來說,這是絕不可能的。

就眼前來說,中國可以繼續維持其貨幣政策與匯率制度,但是這只有在繼續嚴格管制資本外流的情況下才行。不過,如果人民對把錢財留在國內的信心減弱,並且設法將錢財送出國外,資本管制就會出現不少漏洞。儘管二○一五到一六年的資本外逃受到遏止,但是資金仍如涓涓細水持續流出中國,而外國大使館前排著長龍等著申請簽證的中國人民,也讓人不禁聯想中國較富裕人口的安全感低落。無論如何,資本管制阻礙人民幣要成為全球貨幣,與在一帶一路融資與籌資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野心。

展望未來,如果銀行體系資產成長速度繼續大幅超越外匯儲備與GDP,中國要維持穩定的匯率與外匯儲備是不可能的。人民幣的命運,與中國當局最終解決債務與去槓桿化問題的決心息息相關。

作者/馬格納斯

文章摘自《紅旗警訊:習近平執政的中國為何陷入危機》

紅旗立體書封
紅旗警訊立體書封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