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恐怖攻擊再起 人民忍無可忍:「現在才知道根本沒人在保護我們」

2016-07-16 14:24

? 人氣

尼斯恐攻的事發地點15日堆滿蠟燭、鮮花。(美聯社)

尼斯恐攻的事發地點15日堆滿蠟燭、鮮花。(美聯社)

法國南部大城尼斯(Nice)於14日(台灣時間15日凌晨)慶祝國慶日之際,慘遭恐攻血洗,目前確定死亡人數84人,包含10名孩童,逾200多名傷者,其中80人傷重徘徊於生死之際。法國當局正釐清兇手犯案動機,目前未找出任何「確切」證據指向任何恐怖組織,但不排除其可能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恐攻兇器卡車上遺留下的證件,顯示兇手正是31歲的拉胡艾傑─布赫勒(Mohamed Lahouaiej-Bouhlel),1985年1月3日出生於突尼西亞東北部城鎮姆薩肯(Msaken),擁有法國籍,在這海濱城市以駕駛卡車送貨維生,同時他也是一位3歲兒子的父親。

兇手父親:他的行為和宗教無關

法國尼斯卡車恐怖攻擊,許多罹難者是兒童,民眾送上鮮花、玩偶悼念(美聯社)
法國尼斯卡車恐怖攻擊,許多罹難者是兒童,民眾送上鮮花、玩偶悼念(美聯社)

「2002到2004年期間,他曾有過精神崩潰的問題,如果他生氣不管眼前有什麼,一律砸爛」恐攻後隔日,兇手的父親、在突尼西亞生活的蒙齊爾(Mohamed Mondher Lahouaiej-Bouhlel)於法新社(AFP)採訪中表示,他的行為和宗教根本無關,「身為穆斯林,他不禱告、不遵從齋戒日,甚至還喝酒和吸毒」「自從他決定去法國後,就再也沒消沒息。」

回到尼斯,拉胡艾傑─布赫勒的鄰居賽巴斯汀(Sebastien)表示:「他根本一點都不虔誠,老是穿著短袖,有時甚至還穿靴子」另一名鄰居40歲的潔絲敏(Jasmine)則說:「他看起來蠻帥的,長得有點像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但他從來不打招呼,只是死死地盯著你看,所以我很怕他。」

住在附近的鄰居都表示,他們知道拉胡艾傑─布赫勒的婚姻有問題,但他們從未看過他的妻子和小孩,甚至也不知道他已離婚的事實。他的前妻目前居住在其他城市,在恐攻後也被警方帶往審訊,「他早在3年前就不住在這了,大家都知道他愛喝酒、抽煙還常常跟他起衝突,也沒看過他去清真寺(mosque)」前妻家附近鄰居表示。

「我們現在知道根本沒人在保護我們」

尼斯恐攻的事發地點15日堆滿蠟燭、鮮花、玩具,民眾也聚集在一起悼念遇害者。(美聯社)法國國慶日恐攻
尼斯恐攻的事發地點15日堆滿蠟燭、鮮花、玩具,民眾也聚集在一起悼念遇害者。(美聯社)

短短18個月內,法國先是經歷《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巴塔克蘭劇院(Bataclan)、再到現在的海濱觀光勝地尼斯(Nice),法國人民的忍耐度從總統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和總理瓦爾(Manuel Valls)創新低的支持度就可看出端倪。目睹卡車無情開向人群、22歲的羅瑞菈(Karim Lourahri)逃過一劫,但也才意識到:「根本沒有人在保護我們。」

尼斯恐攻的事發地點15日堆滿蠟燭、鮮花、玩具,民眾也聚集在一起悼念遇害者。(美聯社)法國國慶日恐攻
尼斯恐攻的事發地點15日堆滿蠟燭、鮮花、玩具,民眾也聚集在一起悼念遇害者。(美聯社)
法國民眾15日在尼斯恐攻現場悼念,許多人都不停拭淚。(美聯社)法國國慶日恐攻
法國民眾15日在尼斯恐攻現場悼念,許多人不停拭淚。(美聯社)
一位坐著電動輪椅的老人在尼斯恐攻現場悼念,不禁悲從中來、不斷拭淚。(美聯社)法國國慶日恐攻
一位坐著電動輪椅的老人在尼斯恐攻現場悼念,不禁悲從中來。(美聯社)

法國總理瓦爾在恐攻發生當日表示:「我們正面臨著一場挾帶恐怖主義而來的戰爭」,但法國人民卻不認為他們的政府準備好了,「我不懂為什麼他可以就這樣開著卡車衝進來,還開了這麼遠」「我朋友當時人就在事發地點附近,他說卡車開進來的時候,附近根本沒多少警察」當天為了一睹煙火風采、24歲的坎布卡(Sonia Chemmka)表示。

尼斯的副市長薩勒斯(Rudy Salles)則說:「我們才剛為歐洲盃足球賽(UEFA)做好所有安檢準備」即便賽事於上週落幕,但在這高度敏感時期「我很確定我們的安檢沒有任何問題」,法國反恐專家布瑞薩(Jean-Charles Brisard)也表示:「最大的問題在於,這是一個人的單獨犯案」「一個人最可怕的就是可以輕易藏身於人群中,直到任何激進行為出現,你才會意識到其危險性」。

恐怖主義蔓延至何處?

根據《衛報》報導,此次的恐怖攻擊事件如果最後證明和任何恐怖組織有連結,將會造成兩種影響,其一是將會再次撕裂法國,造成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移民被整個社會排擠,原因不再僅僅是法國委靡不振的經濟和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而僅僅是因為「移民」這個身份。

再來如果當局將重點放在兇手突尼西亞裔的身份,也將擴大調查國外恐怖分子的爪牙到底伸向何處,以此次為例,突尼西亞會不會也有未知的恐怖組織呢?不論為何者,此次悲劇也再次證實極端主義、政治和宗教正成為彼此的養分,那些溫和與理性的聲音將慢慢被忽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韓亞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