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龍的貨幣:《錢的歷史》選摘 (2)

2016-05-30 05:20

? 人氣

古代從以物易物發展成金錢交易,一路演變成今日的貨幣型態。(美聯社)

古代從以物易物發展成金錢交易,一路演變成今日的貨幣型態。(美聯社)

蔡倫是中國漢朝漢和帝宮廷的宦官頭頭

西元一○五年,他向皇帝報告他的發現,但他可能不知道這將永遠改變金錢,以及政府如何制訂貨幣政策。蔡倫取下桑樹樹皮、剝出纖維,搗碎製成一張平坦的紙:他發明了紙。不過歷史學者另有一說,認為紙早在西元前二世紀即已發明,用來包貴重的青銅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人往後數百年利用藤、檀香木、竹,甚至海藻的纖維改進造紙術。據說他們也發明墨水,製墨成為非常有名氣的手藝,許多藝術家、學者和政治人物都雅好此道。甚且,中國人又發明雕板印刷和活字排版術。

製造紙鈔的元素全都具備了,但是紙鈔問世之前,中國普遍流通的是青銅幣。西元七世紀初,唐朝取代國祚甚短的隋朝,以紐約大都會藝術館的說法,它是中世紀世界最偉大的帝國之一。

唐朝國祚綿延九世紀,局勢相當穩定、文風很盛,遠自波斯都有使節來朝覲,中亞的音樂家也來到中國。事實上唐朝把音樂分為十類,其中就有外國元素。它也是商業和創新活絡的環境。商人力圖服務顧客。商店備辦各種珍品迎客,又像銀行一般出租保管箱,還發行有實物支持的書面字據或收條。這些字據功能有若金錢,因為可以交易。

也有茶商希望跨地區溝通和匯送獲利,遂採用字據,就不用攜帶笨重的青銅幣。

政府官員也想方設法讓收稅更方便,他們需要稅收以支應軍事征伐,對付西域的突厥游牧民族和東方的高麗人。國家也創造稱為「飛錢」的字據,來降低在京城和邊陲省分之間長途運送硬幣的需要。

飛錢可以兌換青銅幣,用在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間的交易,以及商人彼此之間的交割。國家立刻發覺需要管理這些字據。西元八一一年禁止民間發行飛錢,並訂定嚴格措施以保護國家權力。

某些字據上還印上偽製者的刑責:「違者立斬,檢舉可領銀賞。」

這些紙鈔用在特定交易,並不像一般用途的通貨流通,可是紙鈔的確非常方便。後來的宋朝(西元九六○年至一二七九年)被譽為第一個實施紙鈔制度的先驅。西元九七○年,它設立專責單位發行鈔券。

這些鈔券盛行起來,部分原因是硬幣短缺。據估計北宋一朝從九六○年至一一二七年,總共鑄造兩千六百多億枚硬幣,但還不足以支應商人大增及軍隊的需求。

這個錢幣荒迫使國家考量其他辦法,在華西的四川找到一個辦法。四川因為缺少製作青銅幣所需的銅礦及其他金屬,它的硬幣由鐵鑄成。四川也和敵國接壤,北宋希望降低有價值的青銅幣流入敵國。

鐵幣留在銀行存戶裡,客人拿到字據,可以用來交易。同時,四川長期以來以大麻製紙很有名,朝廷用它來頒布旨令。

離發行紙鈔只差一小步,而後朝廷果真在西元一○○○年左右推出紙鈔。起先,朝廷容忍破碎的貨幣制度,允許十六家銀行發行紙鈔。但是一○二三年,朝廷取消這一特許,因為它發現老百姓搞不清那些票券是由那一家票號發行的。當然,朝廷若是唯一的發行者,權力會很強大。於是朝廷成立專責單位,承擔起紙鈔的全部印製工作。這些紙鈔名叫「交子」,後來改為「錢引」,先後以鐵和銀作為支撐。起先,朝廷知所節制,訂定每年可印行紙鈔的數量。定量的目的在於穩定貨幣的價值、抑制政府的開銷,以及防止通貨膨脹,但限制不久就被拋到九霄雲外。朝廷在一○七二年把定額提高五○%,但日後這個定額又再提高。每一次提高發行額都證明各州、道政府的貨幣權力相當大,以及朝廷無法控制超額發行。南宋(一一二七年至一二七九年)設法整合完成這一貨幣權力,但是由於戰敗,北方領土割讓給金國,起先南宋的貨幣制度也分割為四個區域,流通不同的貨幣。

貨幣制度不統一,傷害到貿易發展

雪上加霜的是,南宋因為沒有足夠的金屬製造青銅幣而面臨錢荒。宋朝也用銀鑄幣。由於北方領土銅礦豐富、卻已失守,銀子相對於青銅的價格已經相當升值。銀價升高也反映一個事實,即宋朝愈來愈用它在行政事務上:稅金和軍隊餉銀部分以銀子交割。最後,銀取代青銅成為標準的價值儲存者。

一一七○年,朝廷承認商人之間開始流通起來的紙鈔「會子」。它禁止民間發行貨幣,以銀子支撐貨幣,並以它為朝廷法定支付工具。會子最後除了四川之外,通行各州。

這些鈔券可以兌換新鈔,以便維持貨幣價值,但這個做法在十三世紀初廢止,因為朝廷需要更多錢來支應支出。當會子愈發愈多時,格雷欣定律又出現:人們囤藏硬幣以儲存價值,終於使得硬幣退出流通。

會子已經通行成為交易媒介。這個紙鈔逐漸成為計價單位。歷史學者李察.馮.格拉恩(Richard von Glahn)指出,原本以銅幣為單位的物價也用會子標記出來。

至於作為儲存價值之用,以銀為支撐的會子也可用以兌領有實質內在價值的貴金屬,即使實務上因為國家發行太多鈔券,這個承諾的可信度消減。還要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紙鈔才完全和金屬脫鉤。但是,時機遲早會到來,因為主政者準備要開戰。

儘管努力維持會子的價值,但發行幾乎無節制地擴張,當宋朝經濟開始下滑時尤其更甚。

十三世紀初,南宋因為和金人長期交戰,更加衰弱。一二三一年,京城發生大火,毀掉許多建築,亟需重建。南宋發行更多會子支應經費,貨幣價值大跌。當朝廷捨四川桑樹皮所製的高級紙張印鈔,改用次級紙印鈔之後,會子的價值更加下跌。持平地說,朝廷也努力要恢復其通貨的價值。它製作銀票和金票,以減少會子的流通量,甚至強制規定人人需購買固定數量的紙鈔。

但它抗拒不了引誘,還是多印鈔券來支應龐大支出,南宋的經濟一蹶不振。經過多年作戰,南宋終於不支,亡於元世祖忽必烈之手。蒙古人於一二七九年統一中國,國號元。

十三世紀期間,蒙古帝國跨越亞洲、直抵東歐,成為歷史上最大帝國之一。蒙古帝國是若干領土鬆懈的邦聯,依賴地方首長的領導,需要極大的行政監督。帝國在十三世紀中葉開始分裂,因為許多繼承人爭搶大位。其中一位繼承人忽必烈汗設法維持帝國實力,但問題在於要如何做。他陷於兩難,一方面是透過遊牧部落軍事征伐擴張及控制勢力範圍,另一方面是留駐京城做行政首長、督導龐大的官僚體系。

他很快就發覺紙比劍力量強大。他用錢來統一帝國,推動不同區域間的貿易,為朝廷創造更多財富,並增強掌控權力。忽必烈的紙鈔「中統鈔」於一二六○年首度發行,有十一種大小不等面額,但沒有訂明何時以前要用的截止日期,它以銀子為支撐後盾。

選擇銀子是接受財政官員的建議,他們在各行省有處理銀子支撐紙鈔的經驗。加上蒙古人自古以來受惠於範圍廣泛的朝覲體系,各省向首都進貢大把大把的銀子,因此銀子被認為能保存價值。

忽必烈的發明是嚴刑峻法。他頒布旨令,他的貨幣是國境之內唯一能通用的貨幣。膽敢偽造者殺無赦,檢舉偽造者可領重賞。他強迫人人用他的錢幣,違者懲罰。國家發行小面額鈔券以整個淘汰青銅幣的使用。因此,寶鈔就沒有競爭對手,忽必烈又禁止使用金、銀交易;外國商人一進入他的領土,貴金屬統統沒收。

大明通行寶鈔壹貫
大明通行寶鈔壹貫

後來寶鈔通行普及,這些限制就放鬆了。起先,國家實行謹慎的貨幣政策。為了推動紙鈔、並確認它們的可信度,國家偶爾會以銀子贖回紙鈔。舊鈔公開銷毀,貪官就無法囤藏貪贓枉法所得。這些鈔券普及開來,把帝國統一在單一貨幣之下。它們甚至流通到今天的泰國、緬甸和伊朗地區。歷史學家認為,西方早期的金融機構受到元朝貨幣制度很大的影響。

然而,從一二八○年至一三五○年之間,國家飽受通貨膨脹之苦。麻煩始於兼併南宋領土。忽必烈先滅了金,建立權力基礎。可是南宋人口六千萬,遠遠多過金的人口。增加這麼多人口,對忽必烈的鈔券需求極大,會子以五十比一可兌換為寶鈔。國家加速發行鈔券,耗盡它的銀子供給。銀子一少,國家又多印紙鈔,這就降低鈔券的可信度,而它兌換為貴金屬的可能性受到懷疑。最後,寶鈔的價值貶了九○%,無以為繼。

為了支應日益龐大的開銷,朝廷犧牲了貨幣的價值。忽必烈決定另起爐灶。一二八七年,朝廷發行新貨幣「至元通行寶鈔」,它的價值定為舊鈔的五倍,以便將舊鈔貶值到絕跡為止。

直到這一刻,軟體貨幣是由金屬支撐的紙鈔。忽必烈的新鈔政策公布不能兌換為硬體貨幣,軟體貨幣自此失去它的定錨。以經濟學家的術錢的歷史178語來說,它是法定貨幣:由朝廷發行,靠信心流通,當人們對它失去信心就一無文不值。

為了提升新鈔受採用,朝廷再度禁止以金、銀作為交易之用。但是這些貴金屬立即被囤藏,新鈔更加貶值,格雷欣定律又出現。朝廷甚至取締民間各種票券,只要可能威脅到新鈔的,一概查禁。

舊鈔不僅沒有消失,它走入黑市流通,最後和新鈔並行,因為理論上它仍由銀子支持。

人民對忽必烈的通貨失去信心,尤其是預算赤字一直上升。忽必烈的繼承人推出新鈔為實驗,但不足以恢復對貨幣制度的信心。一三一一年,朝廷恢復雙元貨幣制度。物價以中統鈔列出,它成為貨幣標準,因為理論上它可以兌換為銀子,但日常交易使用的通貨是至元鈔。新制幫忙促成多年經濟相對穩定,直到元朝後繼皇帝在十四世紀中葉敗落。

中國的貨幣史顯示,國家愈強,其體系愈有可信度,它的錢就愈趨軟性。金錢的價值不是來自它內含的金屬價值。人民對發行者有信心或畏懼,像忽必烈這樣一個強大的領導人,可以不必反悔就做出貨幣決定。可是對軟體貨幣的這些早期實驗,呈現浮士德式的交易。儘管初期得到人民的信任,發行者卻經不起過度印鈔的誘惑,造成了過度支出及難以駕馭的通貨膨脹。在中國,軟體貨幣的起伏興衰歷數十年之久。在另一個國家,它只花了短短四年時間,來得快、去得也快。

 

錢的歷史 (時報出版)
錢的歷史 (時報出版)

*本文選自時報出版的《錢的歷史》,作者卡比爾‧賽加爾(Kabir Sehgal)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和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任職紐約市J.P.摩根公司,擔任新興市場證券部副總裁,也是美國海軍預備役軍官。他曾經效力某位總統參選人,負責撰寫演講稿,是外交關係協會會員。他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作家,也曾獲拉丁葛萊美獎提名的製作人,曾以爵士樂貝斯手身分與葛萊美音樂獎得主同台演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