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緯觀點:荷蘭、瑞典關閉監獄,台灣也可以關閉20所監獄

2016-05-22 06:45

? 人氣

哥倫比亞的莫德洛監獄。

哥倫比亞的莫德洛監獄。

荷蘭、瑞典關閉監獄,台灣也可以關閉20所監獄

近日與更生團契黃明鎮牧師討論到「最幸福的煩惱:犯人太少」一文:「荷蘭在2014年關閉了19所監獄,瑞典也在2013年關閉了四所監獄。」黃牧師訴我:「台灣如果把竊盜犯和毒品犯都放出去,大概有20所監獄要關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受刑人回鍋率高達77%,受刑人家庭被貼標籤,子女犯罪也非常高,受刑人子女及新進罪犯加入,監獄只會越開越多,而非關門。日治時代台灣本島有12所監獄加澎湖監獄,後來增建綠島、金門外島監獄,現有27所監獄。如果沒人持續努力,讓受刑人不回鍋,新人不進來,怎麼可能關閉監獄?前行政院長張俊雄退職後,也加入更生團契輔導受刑人,共同努力降低牢獄人口。

受刑人統計

根據國際監獄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Prison Studies)2014年底統計資料,全球超過20萬受刑人的國家依次為美國(220萬)、中國(165萬)、俄羅斯(64萬)、巴西(60萬)、印度(42萬)、泰國(31萬)、墨西哥(26萬)及伊朗(22萬)。台灣63,734人排名23,新加坡(12,596)、香港(8,284)。

每10萬人口受刑人超過500人的國家分別為塞席爾(799)、美國(698)、聖基茨島(607)、土庫曼(583)、美屬維京群島(542)及古巴(510)。台灣(272)名列40,新加坡為(227)、香港為(114)、中國(119)不到台灣一半。印度監牢人口雖多受刑比例(33)為倒數第5。

毒品犯佔台灣監獄一半人口

台灣受刑人約56,000人,以毒品犯佔最大宗,從2006年的40%,一直增加到現在約48%,約27,000人。竊盜罪則從2006年的11%,逐年減少到現在約8%,約4,500人。詐欺罪維持在2.5%到3.5%間,約1,500人。如果釋放所有毒品犯、竊盜犯,監獄會少收50%-55%的犯人,只需要留臺北、臺中、嘉義、臺南、臺東監獄,其它23所監獄都可以關門。

美國監獄中有50%是毒品犯。日本毒品犯排名第7,但是50%以上與幫派有關。墨西哥毒品起訴案件中,只有1%的案件被判刑,過去10年因查緝毒品已經有超過10萬人死亡。

台灣監獄幾乎一半是毒品犯,一旦吸毒上癮很難戒除,想關閉監獄必須優先從降低毒品犯著手。

毒品一般分:植物毒品(大麻、古柯鹼、海洛因)、化學毒品(搖頭丸、安非他命、K他命、LSD)、處方藥濫用(止痛藥、利他林)及酒精、吸入劑…等。臺灣毒品以海洛因、安非他命及K他命佔前三名。毒品特性,可參考毒品藥物的真相及其影響網頁

使用毒品的原因主要是:好奇想試看看、逞強、想看起來成熟、融入同輩、想要逃避或放鬆、打發無聊、想要反抗…等,前兩項是台灣吸毒者最初接觸毒品的理由。

缺乏社會連結造成犯罪原因

好奇、逞強是表面的原因,約翰海利認為「連結」才是根本因素

連結是人類的原始需求,或許所有生物都如此。二十世紀初心理學家曾做過一系列老鼠實驗,關在籠子裡的老鼠會選擇飲用含有海洛因或古柯鹼的水,而不喝白水。1970年代心理學教授布魯斯‧亞歷山大發現無所事事的老鼠只能吸毒,但是如果老鼠在「老鼠樂園」的籠子裡,有許多玩伴及玩具,老鼠自由吃喝、玩耍、交配,幾乎不會有老鼠選擇含毒飲水,或服藥過量,他推斷當老鼠擁有快樂的生活及與同伴的連接之後,根本不需毒品。

越戰時約有20%的美軍吸毒,大家都擔心這些人回國後會造成大量吸毒人口,結果95%的人回國後既不用去戒毒所,也沒染上毒癮,直接停止吸毒。亞歷山大教授開始思考或許成癮不在化學成分,而與所處環境,或與環境的適應情形有關。

葡萄牙的實驗

西元2000年左右,葡萄牙是歐洲毒品最氾濫的國家,有1%的人口吸毒。政府採用懲罰、 汙辱並羞辱的方式希望降低吸毒人口,結果吸毒人繼續增加並無改善。葡萄牙總理和反對派開會研商對策,請華‧谷勞醫生成立研究小組,找出解決根本問題的原因及對策。他們想出一個辦法:把對抗毒品的經費用來幫助吸毒犯融入社會。他們提供染毒者大量不同的職缺,或小額貸款給他們創業。讓基金支付僱用染毒者的雇主一半的工資,目的讓染毒者早上有一個起床的動力。許多染毒者表示他們又重新找到生活的目的,也重新找回與廣大的社會的連結。此項實驗已經進行了15年,結果葡萄牙的注射性毒物使用量下降,吸毒過量率降低50%,因吸毒罹患愛滋病的人也大幅下降,每種毒品用量皆大幅下降,沒有任何一位葡萄牙人想回繼續採用過去負面懲處吸毒者的辦法。

布朗牧師降對抗暴力的實驗

傑佛里.布朗牧師剛到波士頓牧會的時候,遇到社區中有許多青少年吸毒或暴力事件。年輕人會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殺害對方,例如在在高中學校的走廊撞到別人,放學後便用槍殺害那人;有人穿了顏色不對的衣服,或出現在不該出現的時間或場合,立刻動刀、動槍殺人,凶殺案居高不下。在他教會那條街上,晚上如同一個死城。即使在暑假,家長都不讓小孩出來玩,怕遇到暴力。幾乎每一個晚上都會聽到槍聲,醫院急診室,經常看擔架上躺著中彈垂死的年輕黑人和拉丁美洲人,週五和週六晚上10點到清晨2、3點是社區最危險的時段,經常需要為17、8歲甚至16歲的人年輕人主持喪禮。

他開始意識到他無法用講道來消弭這些暴力事件,如果真想幫助這個社群,必須自己走進裡面,接納並幫助那些將走向暴力的青年,及幫助那些已有暴力前科及黑社會成員和毒販。他開始在高中當義工,頭兩星期的服務過後,他發現他想接觸的青年都是輟學生,因此需要走進社區尋找他們。但是白天碰不到他想接觸的對象,必須在深夜時刻到街上,到青年人所在的公園找人,並建立彼此關係。

於是在週五和週六晚上10點到清晨2、3點,有些教會義工開始進到青年人聚集之處。青年人發現他們既非不正常人、又非毒販、又非吸毒者、也非警察,脖子上還有牧師領。慢慢地有幾位青年人會跟他們聊幾句,開始觀察義工:第一、這樣的行動會不會持續,第二、他們是否想收回街道使用權?是否是記者?當懷疑消失之後,青年人開始願意跟義工說話。而這些義工做了一個決定:聆聽而不傳教。

義工對他們說: 「這社區晚上九點到早上點,你們是那個時段的主人。請告訴我們,教育我們,協助我們看見我們不知道、幫我們了解我們所不明白的事。」 他們全都樂意告訴義工,義工也開始了解街頭的生活,與在電視新聞中看到的、媒體和社群網路描繪的十分不同。

當義工和青年人交談後,發現先前的刻板印象:冷酷無情、極其暴戾並非實情。大部份在街頭流連的青年人,只是嘗試過過街頭生活。 混雜在這群人們裡面,也有一些非常聰明、 富創意、偉大、充滿智慧的人。有些人會稱之為生存之道,但布朗牧師認為這是克服困難,因為在這種環境能夠生存,已經成就非凡。

布朗牧師開始問他們:「你認為教會怎麼做,才能改善目前狀況?」 與這些青年討論之後義工制定了一個計劃。不再把青年人當作他們有問題需要解決, 而把他們當成夥伴、財富、 以及打擊社區暴力的同事,請他們一起與教會想辦法來幫助整個社區。大家努力的結果,使得社區暴力下降了79%。

與社群共同合作

「波士頓奇蹟』的成功在於把人連繫起來;聯合執法機構、聯合不以拘捕為目的、以社區為榮的警察,聯合社區的領袖和信仰的領袖。打擊社區暴力是大家共同的責任,感化官、法官、執法機構的人,大家都需要有共識共同參與,而非置身度外。光靠檢警、靠監獄不會減輕暴力問題。

二十年前布朗牧師開始與有共同信仰的人與機構解決暴力問題,四年前他離開波士頓,去到另外19個不同城市繼續奮鬥。布朗牧師發現每一個城市裡面,總有一些社區領袖埋頭苦幹、犧牲自我,認識群體比個人更重要,與街頭青年一起尋找和合作的方法。增加警察無法解決暴力,要發掘社區中的資產,集合社群共同合作,積極參與一同打擊暴力,才會有成效。

布朗牧師認為終結暴力,需要你我的參與,社區中少數人拼命付出並不能成事,他們需要支持、幫助。找出這些人:「你需要幫忙嗎? 讓我協助你。』 找出這些人和執法機構、私人機構和城市團結在一起, 取得社群的支持,共同打擊暴力事件。 正如非洲蒲隆地一句諺語:「你為我做的事,如果沒有了解我的意願, 就是和我作對。」

台灣更生組織

基督教晨曦會於1989年8 月成立,主要幫助吸毒人戒毒,希望靠宗教力量幫助吸毒者脫離毒癮。

無毒世界基金會,由國際山達基人協會贊助,推動毒品教育與防制活動。

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預防青少年使用毒品,及宣導、推廣青少年反毒教育。

更生保護會,輔導出獄人安置、技能訓練、就業、創業及就學,達成自立更生,適於社會生活,預防再犯目的,目前有19個分會,受法務部之指揮監督。

晨曦會幫忙戒毒,無毒世界基金會及反毒教育基金會宣傳及教育大眾遠離毒品。更生保護會中途之家協助出獄人融入社會前過渡生活。

台灣更生團契是台灣輔導犯罪最早的民間機構,1981年9 月成立,至今已經35年,黃明鎮牧師1988年接任總幹事也有28年,是台灣最資深的犯罪輔導社工,輔導過400多位死刑犯,遍及台灣全部監所。台灣更生團契對消弭犯罪,規劃出幾個方向:犯罪預防、犯罪矯正及犯罪修復,輔導對象包括在監人、出監人、犯罪邊緣人及被害人。台灣更生團契則是全面性犯罪預防、矯正及修復的犯罪輔導機構。

如何降低毒品犯?

台灣社會對有前科記錄人士成見甚深,不僅社會排斥,甚至家人都不願接納犯罪成員。尤其吸毒犯往往偷盜家人財產購買毒品,不為家人所容,易造成吸毒者與販毒集團或幫派分子掛鉤,重複犯罪高回鍋率的結果,毒品施用者近九成為再累犯。

台灣「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已重罰毒品犯罪,但是至今效果不彰。如果效法葡萄牙的做法,必須修改法令。2008年研考會「毒品防制政策整體規劃報告」曾建議除入監懲罰之外,成立專業性(如青少年及成人毒品法庭)「毒品法庭』,採行「寬嚴併濟」之刑事政策,對於輕微、非暴力、單純施用毒品者採取個別化監禁或社區處遇。也可以考慮矯正替代選項:例如特約委託民間戒治機構契約服務,推廣多元矯治並行的處遇的模式;讓施用毒品輕罪者改以罰金刑,建立社區接納、(觀護)監督的保安處分;或仿照英國視施用毒品者為違反公共秩序罪,以替代監禁的「公共服務協定」履行勞務服務,加強毒癮更生人復歸社會及社區關係的修復…等。

如果毒癮根本原因為失去社會正常連結,斷絕毒品、加重懲罰或反毒教育成效都會有限。根本解決辦法是讓毒品犯有機會重新進入社會,被社會接納。布朗牧師用社區義工的努力,成功降低79%的暴力犯罪,他的處方就是接納吸毒及暴力青年,將他們融入社區。

大陸科學院院士韓濟生是首位找出針灸在人體產生生理功用原理的西醫,他曾成功發展針灸戒毒獲重大突破,幫助癮君子戒毒不再復吸。筆者曾設法聯絡他所在的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詢問他是否可能派人來台傳授針灸戒毒的辦法。韓院士樂意促成此事,但是聯絡台灣監獄單位之後,因為過去曾有犯人利用針灸治療針劫持監所人員記錄,已經禁止在獄中使用針灸。其實韓院士研製出一種小型便攜機「韓氏穴位神經刺激儀」,採用低壓電刺激穴道沒有針刺,尚未有戒毒矯正單位願意邀請韓院士團隊來台交流針灸戒毒技術。

如果能修改「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讓更生機構參與毒品犯的矯正輔導,導入有效戒毒辦法,提供毒品犯回歸社會的途徑,有效的大幅降低毒品犯及回鍋人數,台灣監獄也可以步荷蘭後塵,關閉大部分監獄。

輕微竊盜罪,是否可能採社區觀護、保安處分?

台灣目前竊盜罪不是告訴乃論,乃屬公訴罪。一些輕微、非暴力、單純竊盜,是否也可以不要入監,採用替代方案,給犯人一個悔改、彌補機會?這樣總比花錢關他們,甚至讓他們在獄中與同夥切磋、深造增加犯案能力為佳。

如果把輕微竊盜犯放出來,又可以關閉一、兩間監獄。

輔導實例

台灣更生團契是目前對犯罪防制最全面的輔導機構,其收容的青少年罪犯再犯率不到5%,不但關懷在監人,也照顧他們監外的年幼子女及家人,避免他們成為犯罪邊緣人。同時也關懷被害人,幫他們脫離對加害人的憤怒及怨恨。筆者有機會參與更生團契輔導活動,到過戒毒所、花蓮外役益監獄及花蓮信望愛少年學園,實地體驗輔導問題人物的艱難。這些問題人物有暴力、有自閉、有智障、有自己的想法,說翻臉就翻臉。不要說愛他們,跟他們相處都難。筆者也有機會認識關懷被害人的果效,聽過游媽媽自己訴說原諒別人,才能放過自己的故事。

一份無私的愛 讓迷失的孩子走回正軌

板橋地方法院的盧蘇偉少年保護調查官,用自己跟太太的年終獎金,前後買了80多台的獨輪車送給少年學園,並在2006年8月3日,與29名學園生歷經20天,完成1,000公里獨輪車環島的壯舉。這群孩子經歷了生命中第一次強而有力的成功經驗,讓他們子都有了明顯的改變。此次活動記載在飛行少年一書,並改編成《飛行少年》電視劇在2011年播出。

飛行少年的青春夢想

當一個人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除了少數頑劣、暴力、投機分子之外,都有可能脫離犯罪行為,回歸正常生活。

給受刑人開扇門接納他們

台灣社會對受刑人相當歧視,甚至連無辜的家人一起排斥,怪罪他們沒有教養好子弟。

華崗之狼2001年在獄中考上台大社會系,4度申請假釋失敗後,2004年喪失台大學籍,直到2007年 第9次申請假釋獲准。

發生洪曉慧事件之後,清大劉炯朗校長對洪小慧一直關懷、不放棄。洪小慧假釋之後,犯罪已經照判決償還,但還是有人咒罵發文「你能原諒洪小慧?台灣人命只值11年牢獄之災?』。他們繼續揭開瘡疤,刺痛受刑人及被害家屬,還自以為義。這些人固然有權利如此思考,但他們有什麼權利及資格散佈個人言論,公審個案及當法官判刑?更大的負面加諸於負面,只增添社會不安,增加社會負面價值而已。

監獄是懲罰、報復違背社會公義行為的處所。即使所謂的「正義』得到伸張,整個社會並未得到任何好處,只是隔離犯過錯的人而已。刑罰也許有威嚇、嚇阻作用,但是從結果來看,成效不彰。

當一位受刑人回到社會無法生存時,再度犯罪可能是比較容易的選項,最壞情況回去吃牢飯罷了。一個犯人如果不願意悔改,刑期屆滿之後很快再犯,被抓到回鍋,沒被抓到繼續危害社會。結果是監牢人犯過多,需要增加牢房。

蔡英文520就職晚宴主持人彭文正,曾因主動向一個四年不講話、互告上法庭的同事道歉,請求原諒,化解了宿怨。仇恨只會因自己或別人的過犯,繼續懲罰自己,並無任何人獲利。真誠的道歉、認錯才能化解冤仇,除掉負面影響,開始產生正面價值。

社會應該給悔過的犯人另一次機會,關懷並協助悔改向善的失足者,讓他們重新融入社會並貢獻社會。社會需要的是真實的反省、悔改為善去惡。如果阿扁願意確實公開悔過,重新做人,社會仍可以考慮再給他一次機會。

電影《阿米什的恩典》記錄2006年阿米什校園槍擊案,一位槍手進入賓西法尼亞州一所阿米什人社區學校,劫持了10名6到13歲的少女,與員警對峙造成5人死亡,該名男子亦開槍自殺身亡。推測行凶動機是為報復自己女兒生病去世,怪罪上帝不公,殺害其他女孩報復。被害人家庭邀請劫持者的遺屬參加葬禮,並且集體參加行凶者喪禮,讓受創家庭創傷得以醫治。

Amish Grace (2010)

南北戰爭末期林肯總統要和叛軍談判時,引起一位將軍不滿,拍桌大怒:「敵人一定要被消滅!』林肯十分溫和的回應:「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時,難道我不是在消滅敵人嗎?』

以色列總理拉賓恨惡戰爭,因為戰爭把善良的子弟變成殺人兇手。穆斯林極端分子把你死我活,變成你死我死。仇恨、懲罰、報復、殺戮的結局就是同歸於盡,敗壞社會而已。

是否願意學習葡萄牙及布朗牧師有效的方法,接納失足者重新進入社會,融入人群,減少犯罪,關閉監獄呢?

*作者為管理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