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港矛盾催生本土意識

2016-05-07 09:05

? 人氣

前幾年,香港本土主義、甚至港獨,被認為是社會的邊緣聲音。不過2014年「雨傘運動」完結後,本土思潮卻更加高唱入雲。(BBC中文網)

前幾年,香港本土主義、甚至港獨,被認為是社會的邊緣聲音。不過2014年「雨傘運動」完結後,本土思潮卻更加高唱入雲。(BBC中文網)

從自由行旅客、「雙非」孕婦到新移民,中港矛盾催生香港的本土意識。香港政治觀察家認為,本土派的崛起,代表香港社會的一些人──尤其是年青人──對香港及前途的憂慮。無論是否贊同本土派的想法,他們已成為香港政治的一股新力量,不論是中央政府、香港政府、泛民主派,都不能再忽視。

2011年,嶺南大學學者陳雲撰寫的《香港城邦論》,提倡中港區隔,建立自治城邦,之後再進一步與中國大陸、台灣、澳門締結華夏邦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三年後,香港大學學生會官方媒體學苑出版《香港民族論》一書,指香港人已成為一個民族,有權自決。

前幾年,香港本土主義、甚至港獨,被認為是社會的邊緣聲音。不過2014年「雨傘運動」完結後,本土思潮卻更加高唱入雲。

最令人詫異的是,在年初二旺角衝突扮演重要角色的本土派組織「本土民主前線」(「本民前」),其候選人梁天琦在新界東立法會補選一舉取得六萬多票。磚頭橫飛的旺角衝突非但沒有影響「本民前」的選情,更幫了在之前沒沒無聞的梁天琦一把。

就連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都在預算案中多次提及本土。種種跡象顯示,本土主義正逐步進入香港的公共視野,甚至社會主流。

本土派:香港被「赤化」

「本土民主前線」的梁天琦
梁天琦認為,香港被「赤化」,即是北京正侵蝕香港的價值及制度

在本土派團體的眼中,北京正侵蝕香港的價值及制度—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各層面。

梁天琦說:「每一個地方的政府都應該優先照顧當地的公民的利益、權益,但問題是香港面對的情況是全面赤化……面對這樣嚴峻的情況,所以我們才更加要高舉本土主義。」

本土派認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已成為空談,特首沒有為港人爭取利益,而北京的無形之手影響著香港的政治。民主化毫無寸進,更影響香港的固有制度,包括三權分立、新聞自由、學術自由等等。

經濟方面,本土派指,香港過份依賴中國大陸。「青年新政」的鄺葆賢說:「我們本來是面向國際的,但我們現在只想著,有一個市場很大,我們只顧著這個市場就行了。但這個市場會令你本身的市場變得扭曲。」

鄺葆賢以中港合拍片為例,香港電影工作者為了顧全中國大陸市場,但這些合拍片已不能引起香港本地觀眾的共鳴。

另一本土派團體「熱血公民」領袖黃洋達,更不諱言香港仍然「處於一個殖民地狀態」。他舉例指,香港政府在學校推行國民教育、以普通話教導中文(普教中)、以簡體字代替繁體字(本土派稱正體字)等,正正是「文化入侵」。

黃洋達說:「這個情況,如西藏、新疆一直發生的事情一樣,利用行政措施,令本土居民的下一代無法接觸自己的傳統文化。」

北京和香港建制如何看?

資料圖片:中國與香港的旗幟
在本土派團體的眼中,北京正侵蝕香港的價值及制度—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各層面

在旺角衝突後,輿論大為震驚,而外交部將旺角衝突定性為「個別本土激進分離組織」策劃的行動。另外,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形容旺角衝突是「暴亂」,並譴責「激進分離勢力」。

北京也曾放軟對激進勢力的口徑。港澳辦副主任馮巍在三月中接受《南華早報》的獨家專訪,就提到只有少數人受分離主義及港獨思潮影響,而且他們的想法被「放大」。

馮巍也表示,一些年青、激進人士會在立法會選舉得到勝利,而這些年青人會在政治上變得成熟。

不過,香港政治情勢變化急速,主張香港獨立的「香港民族黨」在三月尾成立後,挑動北京的神經,中央政府的焦點也對凖香港獨立的主張。

四月一日,新華網刊登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饒戈平在《紫荊》雜誌的專訪。

饒戈平形容,港獨是「『一國兩制』實施中的一股『逆流』」,是一種極端分離主義。雖然他明言港獨是極個別人的政治訴求,但破壞力大,而且會破壞「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對抗國家主權、違反國家憲法的極端行為」。

中聯辦法律部長王振民約一周後繼續討論港獨話題。他對記者說,港獨是違反基本法,如果「大範圍」談論港獨,就是「刑事煽動罪的涵義」。

民眾在「雨傘運動」期間在金鐘聚集
本土派在2014年的「雨傘運動」乘勢而起

幾天后,王振民出席香港外國記者會的午餐會說,港獨不會成功。如果有人想達到港獨,將會製造很多矛盾,令社會不穩。而且,言論自由也有限制。

本土主義與港獨不一定對等,而一些香港建制派亦開始搶奪詮釋本土主義的話語權。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周二(5月2日)接受香港NowTV的訪問時便指,不論是民主派或是建制派,都一樣要面對本土議題。 其中一位意圖重新定義本土是民建聯的鐘樹根,他在街頭的廣告標語是「愛本土,不要分離」。他亦接受《蘋果日報》的訪問,說自己一直是本土派,本土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東西,但不需分離,而分離主義亦都不現實。

主管香港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將於本月中旬到訪香港,是四年內到訪最高領導人。張德江會否對本土主義、港獨有所評論,將會是焦點。未來幾個月,香港將會舉行立法會選舉、行政長官選舉,而中央政府如何看待香港的政治情勢,將會是決定性的影響。

勇武抗爭無底線?

「本民前」的梁天琦(左)及黃台仰(右)
「本民前」認為抗爭無底線,寧為玉碎,不再瓦全

本土派認為,香港的情況日益嚴峻──非常時期需以非常手段認對,包括使用武力,年初二的旺角衝突是為一例。

「本民前」的黃台仰說:「對著一個無底線的政權,(我們)不能有底線地對它抗爭。」

「熱血公民」的黃洋達亦有相似看法。「有些人的主張,面對幾大暴力鎮壓都好,你都高舉雙手去逆來順受、打不還手,這是個不理性的決定。當然,在一個日趨激烈的社會環境底下,抗爭行為越走激進是必要發生的趨勢,可以說是無法阻止,解決問題的責任在政府。」

黃洋達續說:「底線這些東西沒需要告訴其他人……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賭博中)底牌是用的,不是揭開它,沒必要做這些厘清。」 當解釋激烈的抗爭手法才有效,本土派經常援引中港政府取消「一簽多行」的決定作為例子。

資料圖片:香港上水火車站的水貨客
水貨客是其中一個中港矛盾的源頭,本土派認為只有激烈行動才能引起政府關注

不少自由行遊客利用「一簽多行」的簽證,從香港購入日用品過境到中國大陸圖利,邊界地區如北區、元朗受影響最大。當地居民投訴指常被這些「水貨客」(本土派稱「走私客」)的行李箱撞倒,街道擠逼混亂。民生店鋪無法再生存,取而代之的是自由行、「水貨客」遊客常光顧的藥房、首飾店等等。

本土派團體在去年多次發動「光復」行動。與一般示威不同,本土派示威者指罵遊客,甚至腳踢行李箱,引起極大爭議。

可是,一輪激烈的「光復」行動後,中央政府宣佈取消「一簽多行」,改為發出「一周一行」簽注。

黃台仰說:「『光復』行動後,令市民見到的是,一定要用過往未用過的方式去抗爭……的而且確逼於無奈,他們才需要這樣做,而當時這樣做,亦有很多人的迴響十分負面。但最後,大家見到要用這種方式才能帶來改變。」

2015年3月的」光復元朗「反水貨客示威
反水貨客示威不乏激烈衝突場面

在「光復」行動前,社會不斷有聲音要求政府調整自由行政策,亦有政黨團體採取溫和手段,表達要求調整自由行政策的意見。不過,政府置之不理。

「光復」行動、旺角衝突中,都曾傷及無辜。參與行動的示威者亦面臨檢控,有機會被判監。

不過,黃台仰說:「每一件事的出現原因從來都不是只有一種,大家的重點放在我們的行動上,認為我們的行動會導致仇恨,認為我們的行動會帶來很多代價、很多副作用……我相信構成行動背後的原因,比起我們就算不小心傷及無辜、自己付上代價,都要去做。」

新移民和「殖民」

來自中國大陸的人移居到香港,主要可循以下途徑:輸入內地人才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及申請單程證。

各個本土派組織在訪問及網上曾多次發表言論,指新移民來港爭奪福利資源,甚至是中共殖民的手段。他們口中的新移民,指的是申請單程證來港的大陸人。

單程證主要用於家庭團聚,包括夫妻、申請來港照顧父母的內地子女、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等等。單程證的限額為每日150個,自1997年以來,已有約87.9萬名人士透過申請單程證來港定居。

與其他簽證不同,單程證的審批權並不在香港入境處的權限之內。單程證的審批過程透明度低,有意見指,這樣會令香港政府失去人口規劃的能力,及擔心審批過程有可能出現貪污狀況。

香港的非建制派陣營,都要求香港政府取回單程證審批權。不過,泛民與本土派對新移民及家庭團聚有不同的看法。大部份泛民及社運人士認為,家庭團聚是人權。

「青年新政」的鄺葆賢
鄺葆賢認為,香港新移民的數字應該有限制

「青年新政」的鄺葆賢說:「我們不是覺得新移民是最大的問題,不是一個都不可以有。但是,你用甚麼理據呢?如果純粹是家庭團聚的話,你是否可以回大陸團聚?」

家庭團聚如何劃界?鄺葆賢說:「我們要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如果你來到香港,不能預計居住環境比較擠逼,或不能預計自己要出去找工作的話…… 現在有一個趨勢,很多香港福利手冊在他們的圈子傳閱,如何在香港取得最大的福利。」

根據政府2011年的數據,香港有約17萬內地來港定居未足七年人士,其中約10%領取綜援。全港人口領取綜援的比例,約6.5%。

大部份的新來港人士是已婚女士,她們平均比配偶年輕8歲,所以不少是老夫少妻的配搭。而這些港人老夫,往往是社經地位較差的一群。

舊移民與新移民

當不少人質疑本土派排外,傳媒報導梁天琦並不是香港出生,而他的母親也是來自中國大陸,引發社會議論。

梁天琦否認排外,他說:「不論你是甚麼背景,亦不論你何時來到香港,只要你願意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尊重香港的文化,願意融入和願意維繫香港行之有效的典章、制度,你就是一個香港人。」

香港自開埠以來是移民社會,不過本土派認為現今的新移民跟舊移民有差別。

梁天琦說:「你移民到香港後,你到底堅持自己一向用的語言、文字,還是真的融入當地,使用當地常用的語言文字溝通?我覺得這是核心的分別。」

他認為,新舊移民之分與政策及社會制度有關。「例如電視台,因為你要遷就這一部份的移民,要有普通話新聞、簡體字字幕。就因為要中港融合,所以有普教中,小學生又要開始學殘體字(簡體字)。種種政策,久而久之有一個現象,我移居香港,但其實香港本身已經有語言文字配套去照顧我,我無需融入他們(社會主流)。」

鄺葆賢說:「新移民不是97年後才有的事,但以前新移民會怎樣?他們來港後,會嘗試適應、嘗試在香港生活,做一個香港人。他們會學廣東話……數量上,現在150個(單程證)一日,他們已變成龐大的群組,他們大到不需理會其他人,他們聚在一起已經有足夠的力量。」

本土派的論述,會否對新移民造成刻板印象,甚至煽動仇恨?而作為政治團體,有否責任或原則去減低這些矛盾?

「熱血公民」領袖黃洋達
黃洋達說,本土派團體沒有工具化解民間怨氣

黃洋達說:「(矛盾)並不完全是本土組織股動出來的,事實上亦在民間存在的聲音。」

「我們其實沒有工具化解這些怨氣,我們一直指出那點就是,工具就在政策層面……我們能夠做的,尤其作為激進團體、壓力團體,給政府壓力去改變政策。所以你問是否利用怨氣去爭取政治能量?我會用另一個講法,我們將這些怨氣變成可以改變施政的能量。」

(責編:歐陽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