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支付寶、微信來襲 台灣支付戰爭開打!錢包新革命 你準備好了嗎?

2016-05-07 20:20

? 人氣

瞄準跨境商機,支付寶、微信、銀聯三大龍頭在台開戰,Apple Pay尚未來台就掀起軒然大波,證明這股行動支付趨勢銳不可當,往後作美甲、找餐廳、搭小黃、轉帳繳費、甚至捐款作公益,都能走到哪、嗶到哪,一機在手就完成,這場錢包新革命,顛覆產業型態、改變消費習慣,你準備好了嗎?

「如果無逃漏稅等負面疑慮,應盡速開放Apple Pay來台,不排斥在五月二十日前。」四月二十七日,離政權交接不到1個月,行政院長張善政在9局下半投出了最後一顆關鍵球。他強調,Apple Pay來台有助帶動本土支付浪潮,「如果願意跟台灣合作最好,若不願意,也不能拒絕人家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Apple Pay,是蘋果公司二○一四年在美國率先推出的近端行動支付服務,用戶只要綁定一張信用卡,就能透過NFC(近距離無線通信)晶片完成感應交易,由於台灣行動支付才剛萌芽,因此主管機關審慎保留,也不免被外界解讀對本土業者帶有保護色彩。然而,即使沒有Apple Pay,台灣也早已成為中國大陸支付工具的戰場,並帶動一波台灣的支付戰爭。

駁火! 新一波支付商戰
台灣夜市走透透 支付寶埋單

來到台北市、寧夏夜市商圈,「歡迎使用支付寶!」斗大七個字的告示牌隨處可見;一家蚵仔煎攤前,不少陸客大排長龍,他們熟練地打開手機上的錢包,僅花1元人民幣、約5元台幣的代價,就買到了100元台幣的台灣小吃,中間的20倍價差,全由支付寶埋單。同樣的場景,一樣出現在台北市西門町、永康街、高雄市六合夜市等陸客愛去的熱鬧景點。

支付寶一落地,就打通了台灣三年全力發展,卻沒有任何一家業者能獨力串連起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全景場域,更重要的是,連過去無法刷卡的夜市和商圈等小店家,都接受陸客用手機支付了,包括全家、萊爾富等便利超商以及計程車業者也全都上線,因而迅速滲透到全台。

光是一五年,來台觀光旅遊的陸客就超過400萬人次,台灣商家為了做更多陸客生意,願意改變以往只收傳統現金的習慣。不可否認的是,在陸客消費的催化下,的確有助於刺激本土行動支付加速質變,無論是店家通路、消費者的接受度都更高了。但更應該省思的是,台灣的行動支付發展近3年,為何在使用量就是無法衝高?

所謂「行動支付」指的不只是用手機付款的技術,過去在線上刷卡很稀鬆平常,更多網站已保留用戶信用卡資料,便於指間消費購物。但現在說的是線下,是在實體商店的消費,和消費者的生活習慣更有關,無論是現金、信用卡、悠遊卡、紅利點數等,都整合到一支手機裡。

日前,金管會提出電子支付5年倍增計畫,預計在5年內,要將現在僅占整體支付金額26%提升至52%。若以台灣民間消費約7兆元來估算,仍有約4兆多元是以現金支付,相較於亞洲其他國家如新加坡、韓國、香港和中國,都至少有超過半數比率。換句話說,台灣行動支付這塊市場大餅的潛在產值不僅高達數兆元,目前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玉山金控暨銀行總經理黃男州直指,台灣實體卡片支付環境太便利了,才無法激發出消費者和商家深切的需求。

舉例來說,有一個消費者興致勃勃地下載了App,向電信業者或銀行業者申請相對應的手機SIM卡和信用卡,但對他來說,一支手機還是無法暢通無阻,因為能用的場合並不多,出門還是必須帶錢包,這麼一來對消費者來說無法累積更便利的消費體驗,也影響到使用意願。

酷米移動傳媒執行長許世杰分析,沒有一家獨大或資源夠多的業者,願意或有足夠的財力去大量補貼通路,以及教育消費者。因此現在來看,縱使加入戰局的參賽選手多,卻都未成氣候,不到大一統的時代。像他自己的手機裡也裝了好幾個App,對於消費者來說,或者是觀望,但更多的是眼花撩亂。

看好! 下一個兆元產業
五年內由26%成長至52%

根據金管會統計,一五年的行動支付總額僅約六億元,這和VISA國際信用卡組織調查,台灣從一一年到一五年間,國人使用電子支付的規模約617億元台幣的數據相較,可說相差懸殊;國際著名信評機構穆迪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Mark Zandi也提出,電子支付可促進消費、增加經濟成長和就業機會,愈多人使用電子支付產品的國家,對整體經濟成長的貢獻就愈大。

再來看市場較蓬勃發展的中國大陸,一五年約有3.6億名用戶曾使用過手機支付和轉帳,總額達到16.4兆元人民幣,約82兆元新台幣;美國Forrester公司則預測,美國行動支付金額在一九年將成長到1420億美元,包括丹麥、瑞典和澳洲等已開發國家,都競相投入行動支付。

根據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在今年一月進行的研究,大多數民眾的消費習慣依然是付現和刷卡,但值得注意的是,1200多份的有效樣本中,有兩成的人使用過行動支付,較前一年成長4倍,且有超過67%比率曾用QR Code的線上掃碼支付,其次是42%比率,採取NFC近端的感應式支付。

這項調查,同時也反映出國內產業發展的現況。目前,投入行動支付發展的業者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分別是:金融業者、電信業者、電子商務業者、社交通訊業者及遊戲業者。而這些玩家所採取的策略或有不同,有單槍匹馬自己打江山的、也有講求經濟效益與同業結盟的、也有集團資源加持當後盾的,視乎自身實力及目標而定。

比拚! 五大勢力搶進
沒人想缺席 無人可獨大

過去,台灣發展較慢有幾大原因,第一,使用者不夠多,無法累積口碑和一定的經濟規模;第二,店家人員流動率過高,缺乏教育訓練等;第三則是相對應的法規尚未完備,業者不敢貿然投資等,以及最重要的第四點,消費者習慣尚未建立,然而這些問題只是雞生蛋、蛋生雞,彼此之間環環相扣。

長期以來,台灣發展行動支付欠缺有效的整合,業者獨力打造各自的生態圈,就連接受民眾付款的終端設備都無法有效地串聯整合,自然無法把餅做大。在中國信託銀行數位金融處處長周郭傑眼裡,行動支付的過程中,無論是消費者、店家、甚至是支付或銀行業者,都是生態圈的重要一部分。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企業風險管理服務營運長萬幼筠則認為,除了政府各部會間應打破藩籬,以興利為主、防弊為輔,另外也應包容更多元的創新應用,例如增加落地試驗的場域、降低小額支付的門檻等,因為唯有擴大各方的使用意願,才有助於把餅做大。

目前在台灣投入行動支付領域的有五大勢力。包括金融業、電信業、電子商務業者、遊戲業者及社交通訊業者。

首先是金融業,包括由三家結算平台及國內32家銀行及悠遊卡共同出資的台灣行動支付公司,以打群架為任務,負責建置系統、以及與其他生態圈夥伴的溝通和介接,也有動作較積極的銀行,例如玉山和中信銀行推出自有品牌的數位皮夾「玉山Wallet」和「中信直接付行動錢包」,都不需讓客戶重新申請新的信用卡,更重要的是可直接繞過電信商,省下綁定SIM卡的步驟。

「全台已經有6萬台感應式刷卡機,到國外購物,這個App也可以用,已經有同事順利買了一只名牌包!」台灣行動支付公司總經理潘維忠指著自己手機中的「t-Wallet App」,裡頭包括3張信用卡和1張金融卡,1年來的交易紀錄,都有自動截圖保存,包括繳電信費、到賣場購物和轉帳的紀錄,完全不漏接。更重要的是,當手機遺失了,只要一通電話撥給電信客服,所有放置在手機中的虛擬信用卡、金融卡也都會和SIM卡一併掛失,不須再通知銀行。

由金融業來處理金流,似乎理所當然,但如何在創新的商業應用上,走出自己的路?潘維忠說,消費者其實已經準備好了,但重點是在過程中如何有好的體驗,因此著重解決痛點,讓繳費、繳稅和轉帳等流程更順暢。

電信商則擁有先天的主場優勢。五大電信、五家銀行及悠遊卡控股共同出資成立的群信,推出「RicoPay」App;除了打群架,4G市占率加總約65%的中華電信及台灣大哥大,也都各自推出「Easy Hami手機錢包」、「Wali智慧錢包」App。

「用戶有需求,我們就要想辦法滿足他們!」在台灣大哥大新創服務副總經理李芃君擘畫的藍圖中,電信商不只提供網路和電信服務,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消費者更便利地透過手機完成許多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需求。她舉例,像是GPS定位和訊息推播,就能幫消費者找到一家好餐廳,當客戶覺得好用,黏著度就會更高。

商機! 虛實整合有錢景
台灣法令要快跟上

「其實我們也認知到,消費者不是選平台,而是選應用!」群信總經理許清宗指出,台灣行動支付和群信已經如火如荼地在談合作,很快就有好消息,而觀察目前群信發出約10萬張的NFC SIM卡,幾乎9成9的消費者都選悠遊卡和一卡通,也反映出消費者的核心需求,他強調,產業未來也面臨去中心化的挑戰,必須跳出原本的思維和框架,才有機會在激烈的新創領域中突圍。「SIM卡是最接近手機的硬體裝置,如果法規能放寬,未來小額捐款或支付,直接和電信帳單一起付,也很方便呀!」許清宗說。

第三勢力,則是遊戲業者的轉型。例如歐買尬的「歐付寶」、智冠的「智付寶」、遊戲橘子的「樂點行動支付」是典型案例。許世杰分析,遊戲業者原本有一塊很大的收入來源是會員買點數的資金,若是能留下,就能創造更多商業價值;然而遊戲玩家以年輕人為主,這群人習慣使用現金,也不一定有信用卡,打開通路也不容易,這是未來必須面臨的挑戰。

「支付很單純,只是交易方式改變了,而我們著眼更大的商機,所以從線上走向線下。」歐付寶董事長林一泓表示,線下的零售業產值約8兆元,線上電子商務的產值僅約6到8000億元,希望透過虛實整合擴大市場占有率,但他也重申,希望政府能多給點支持,提高消費者使用意願。

第四勢力,則是電子商務。包括團購業者夠麻吉的「GOMAJI Pay」、以及網家PChome旗下的「行動錢包」等電商平台,也都積極滲透線下合作機構,搶食市場大餅。 例如 行動錢包,透過實體廣告看板,掃描條碼,就能把商品宅配到家。目前,  行動錢包更是獨家和全台5000多家統一超商合作的行動支付業者,使用範圍也逐漸擴及到納稅和停車費等。

第五勢力,也是最不容忽視的社群力量,大陸微信支付憑藉著廣大會員快速躥起,與支付寶分庭抗禮;在台灣,擁有1700多萬名會員的「LINE Pay」也已擁有百萬名註冊的支付會員,事實上,支付功能雖然非LINE核心業務,但許世杰點評, 「它就像個小型的App Store,不斷透過加值功能增加會員活躍度才是主要目的」。

只是,縱使業者一頭熱,監管機關的作為才是關鍵。七年前就積極爭取的網家董事長詹宏志日前再度提出建言,更提出「笨功夫」論,他說,一開始就嚴格管控,連50、100元都要認證,只會讓人不敢用。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者表示,現今的電子支付專法、第三方支付專法,雖然已經是先進法規,但在實際落地和執行上實有一定的難度,他舉例,許多業者光是在資金的高門檻上就已卻步,在法規遵循上更面臨冗長的審查流程,而儲值、跨境等應用,更是行動支付商機爆發的精髓所在。

支付,雖然是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一件事情,因此,支付方式的改變,確是科技與金融產業翻天覆地的變革,對業者來說,打通從線上走到線下的O2O渠道才是成功關鍵;而作為消費者,你準備好迎接這場一機在手,隨拍即付的「無現金生活」革命了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財訊雙周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