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時代觀察》民主政治上網發展 臉書、推特可以決定選票流向

2016-05-01 16:35

? 人氣

臉書,全世界傳播效果最強的「媒體」(美聯社)

臉書,全世界傳播效果最強的「媒體」(美聯社)

2008年,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藉由創新的社群媒體策略打了一場漂亮選戰,在推特成立不久的年代,就有12萬的追蹤者。8年過去,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Donald Trump)也常在推特上大放厥詞,超過700萬名追隨者,每天增加5萬人,主流媒體時常關注推文。因為他們深知在資訊爆炸時代,選票和社群媒體脫離不了關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04年臉書問世,2006年推特出現,各大社群媒體繼之而起。十年過去,臉書使用者已達15億人,推特每日推文數上億則,資料交換量相當龐大。身處政治場域的政客察覺到一群虛擬選民,近年積極經營線上選戰,爭取線下化為實質選票。如台北市長柯文哲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時透過社群媒體成功吸引年輕選民、發表政見、小額募款,成果斐然。

的確,社群媒體正在改變政治民主程序,如同顛覆許多產業,其背後的大量資料不只能改變政治運動也影響政策如何形成。像是地方政府,尤其城市已經開始套用在每件事,如解決交通問題。柯文哲日前提出設立ETC紓解交通壅塞即是一例。執政者熟知、分析資訊是為了改變局處的工作效率並和公民有效溝通。

從選舉造勢活動、組織抗議行動到公眾服務,數位資料無所不在,漸漸在政治場域形成一股力量,只是這股力量的好壞還得看政經結構、社群媒體的使用者如何運用。

社群媒體力之一:大數據有利政治選舉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日前報導指出,網路能傳散給公民更多政治力量,但是新科技也帶來一定程度的風險。比起網路發起的運動和組織行動,日益成長、堆積如山的龐大資料對政治反而相對要緊。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雲端運算使得傳播、收集、儲存和分析大量資訊更加容易,對政治戰場而言也日趨重要。

關於這點,美國選舉文化特別明顯,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克魯茲(Ted Cruz )效法歐巴馬2008年的大選策略,在社群媒體大有所為。不僅善用推特標籤(hashtag)功能、臉書圖文並茂,更透過海量資料了解選民結構。因此,掌握越多選民結構並存在巨大資料庫,透過複雜的演算法,便能決定需要提醒誰去投票所或說服選民投給某位候選人。

社群媒體力之二:同溫層的集結力

《經濟學人》進一步指出,有關社群媒體對政治影響的質疑已然消退。隨著智慧型手機、傳訊應用程式和影音串流服務逐一問世,推特和其他社群媒體平台已經變成集體行動的中心。他們讓「同溫層」的人很快能找到彼此,訊息也容易傳散出去並進一步動員。而且社群媒體也使得初生的抗議行動在沒有組織領導人的情況下得以運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