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與生態的共存密碼2 全台首項地面光電研究計畫在鳳林 為減碳與生態尋找共存解方

2023-11-17 12:24

? 人氣

東華大學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致力於光電發展及社會生態研究。(圖/擷取自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網站)

東華大學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致力於光電發展及社會生態研究。(圖/擷取自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網站)

位在花蓮縣的鳳林鎮因為擁有大面積的國有及私人土地、平坦寬廣且整合容易,加上日照時數長,因此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針對光電產業之發展進行全台首項大型研究計畫,期盼透過學術研究和科學證據的呈現,釐清光電場對原有生態可能之影響,藉以成為居民意見參與的平台的及政策制定的指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全台唯一光電研究計畫 著重環境、社會和經濟三方關係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合組「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藉申請「中華民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計畫,啟動了為期三年的光電產業研究,期望透過具專業的調查研究,解決在全球變遷影響下,日益嚴重的環境、社會和經濟議題。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的戴興盛教授指出,計畫的目的是整合自然和社會科學兩個層面,包含光電設置前後的環境基礎資料調查、社經影響分析及居民意見蒐集。自2022年8月起,持續針對地面型光電區域、原非光電場但後來建置光電設施,以及原有的森林或農地等,將3種不同土地利用型態進行深度分析及比較。

戴興盛表示,隨著能源轉型政策帶動再生能源發展,光電將會是全台灣人民都必須要面對的議題。目前台灣社會針對光電議題的意見,多缺乏證據和科學研究基礎,僅反映出個人價值理念,期盼透過學術論證讓公共政策的討論有所本,藉由充分的資訊提供及利害關係人對話,達成「整合治理」的理想目標。

東華大學於太陽光電場設置通量塔,藉以量測周邊二氧化碳、水氣及能量的變化。(圖/陳逸群攝)
東華大學於太陽光電場設置通量塔,藉以量測周邊二氧化碳、水氣及能量的變化。(圖/陳逸群攝)

打破迷思 光電設施並沒有造成明顯高溫

光電設施為民眾詬病的原因,除了可能對環境造成破壞,高溫及熱島效應亦是許多民眾重視且關切的問題。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的張世杰教授說明,比較森林和光電設施各自與大氣間不同的能量及水分交換、二氧化碳變化等影響,台灣類似的研究很少,雖然迄今還未能驗證出完整結論,但就目前為期一年的研究結果,並沒有造成明顯的高溫現象。而從生態保育和政治經濟等社會層面,亦持續關心人為產生出對土地、生態所帶來影響。

張世杰指出,根據氣象局提供的鳳林地區均溫,與光電場和森林區域監測到的氣溫相比,案場並沒有造成明顯的高溫現象,雖然案場不像森林會以潛熱的形式將能量散發出去,造成的可感熱比較明顯,但案場周邊局部溫度上升也會形成空氣對流,需要將周邊的地景單元形態、和光電場大小納入考量,後續會進一步建立模型持續研究。

張世杰教授初步說明為期一年的調查監測結果,光電場並未造成周邊溫度明顯升高。 (圖/陳逸群攝)
張世杰教授初步說明為期一年的調查監測結果,光電場並未造成周邊溫度明顯升高。 (圖/陳逸群攝)

此外,比較種樹和種電的減碳效果,張世杰也提到,森林雖然透過光合作用減碳,但光電板發電能夠取代相同的化石燃料發電,台灣的天然林平均一公頃一年能減碳約10公噸,但同樣一公頃的太陽光電案場,在花蓮的日照量一年約能發電100萬度,可減少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約500到600公噸,效益十分明顯。張世杰亦補充說明,森林還有物種棲息和自然景觀等其他重要功能,透過專業論證凸顯全盤評估的重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