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艦國造乘風破浪》救難艦老到打過二戰 海軍水下搜救能力怎提升?

海軍國艦國造政策、連同潛艦國造執行情況在內,攸關我國未來在水面和水下作戰上的戰力高低,除預計打造8艘潛艦,各種主戰、輔戰水面艦都有項目在執行。(蘇仲泓攝)

「潛艦國造」日前正式進入造艦階段,目標要在2024年讓原型艦下水;未來計畫打造8艘潛艇,在汰換現役2艘過於老舊的茄比級,再搭配2艘劍龍級,10艘潛艦將是未來我國海軍潛艦部隊最起碼的規模。盤點整個「國艦國造」計畫,另有數類水面艦都將新造,然而,在艦隊戰力更新、數量加大的同時,海軍是否同步提升、建構執行水面、水下搜救的能力和單位?

檢視國艦國造計畫,其中一項就是要打造「新型救難艦」。資料顯示,新型救難艦計畫名稱為「安海」;首艘艦預算達29億7516萬元,由台船公司得標,預計2023年完工,以總數5到6艘為目標。

新型救難艦的主要任務包括執行拖帶、救難和水下作業,目標至少可拖帶3萬噸艦船;艦上配備可於水下100公尺執行救援任務的「潛水鐘」,以及可用於水下500公尺深的遙控載具(ROV,相當於水下機器人,若用於陸地則為無人載具;用於空中則為無人飛行載具UAV),對於遂行水下搜救或人員、物件辨識、標定等深海救援能量,都能有所提升。

喜歡這篇文章嗎?

蘇仲泓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