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挑戰虛擬創作開啟實體展演外的想像

2024-04-12 09:34

? 人氣

北美館推出新型態平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邀請大家一同激發思維、展開對話。(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館推出新型態平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邀請大家一同激發思維、展開對話。(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館為了實現未來美術館的新頁,回應數位時代多元的藝術面貌,於今年推出新型態平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試圖透過線上展覽「卷積」挑戰虛擬載體上創作的可能性,以回應當代科技對實體展演空間以外的想像。

自2022年臺北藝術園區擴建工程正式動工,並預計於2028年底啟用。北美館新館作為本館的延伸與拓展,不僅規劃在建築設計和硬體設施上進行升級,以應對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在軟體內容上更肩負著對未來藝術發展的探索和實踐使命。因此,對應到北美館本館原有的臺灣近現代美術史常設展示與研究的定位,新館則將深入挖掘當代藝術、新媒體或科技藝術、現場藝術、跨領域合作等領域,並積極拓展更多元的觀眾與社群。王俊傑館長表示:「科技已成為人類文明發展不可或缺的命題,但它深度介入的影響又以不同複雜層次顛覆對世界的想像。我們期待透過此計畫讓專業社群與大眾攜手協作和交流,共同挖掘科技的多樣化,並探索未來藝術發展的無限可能性。」

開放網絡計畫之線上展覽,邀請柏林KW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納迪姆.薩曼(Nadim Samman)合作策劃,以「卷積」(Convolutions)為核心命題,委託紐西蘭/德國柏林藝術家西蒙.丹尼(Simon Denny,1982-)、加拿大藝術家喬恩.拉夫曼(Jon Rafman,1981-)與臺灣藝術家鄭先喻(1984-)等三位於此平臺發表全新數位創作,以回應當代科技對實體展演空間以外的想像,策展人指出:「當代生活正經歷著所謂的卷積時刻,我們很難辨別自己處於真實世界或幻象中,或是同時存在?」「卷積」一詞意指某種複雜或混亂的狀態,抑或人工智慧領域中,涉及圖像識別、視覺和文本生成等工程技術。

開放網絡計畫之共域計畫,為北美館於地下樓E展間輪番上場的四場線下計畫,以「共域」(Commoning)爲核心概念,匯集在地關注數位科技藝術的策展人、藝術家與社群機構。在「共域」之一由策劃團體鄭文琦與吳其育共同推出「群島之海:在我們時代的網路化藝術社群」透過演說表演、影像放映、研究型桌遊與〈香蕉幣〉遊戲等,反思各科技媒介在藝術實踐的能動性;「共域」之二由臺灣加密藝術團體眾聲道(Volume DAO)推出「GM,開路:藝術生態系的在場證明」計畫,透過區塊鏈技術提供觀眾參與藝文活動的「在場證明鼓勵以實際行動增進未來藝術生態系中,藝術機構及公眾的互動與參與;「共域」之三由臺灣數位藝術中心推出「VR圖書室計畫」,打造一個專屬XR展演與活動的場域,一次體驗多件國內外年輕創作者的作品;「共域」之四由臺灣獨立策展人黃祥昀推出「www.反轉資料庫.commons」,透過開源文化、現場/行為藝術、網路/網絡藝術的交往碰撞,探索數位時代中的資料庫概念,思考與想像機器學習遺忘和開源文化的未來。

連結線下計畫的「共域」活動,一方面提供觀眾多元參與和協作的管道,貼近藝術家的創作核心;另一方面凝聚關注前瞻科技與藝術發展的社群,成為機構、策展人、藝術創作者、工程師、科學家及製作團隊等角色匯聚與共創的樞紐。

邀請大家一同激發思維、展開對話,嘗試以不同角度來想像美術館的未來性,相關活動及訊息請參見北美館官方網頁(www.tfam.museum)與關注北美館臉書粉絲專頁(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或請參考展覽網站(https://tfam-netopen.xyz/en/home/)。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