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校的排課原理:課程少才上得好!深度比學分數更重要

2016-03-31 08:00

? 人氣

再以史丹佛大學的「環境工程學程」為例,這個學程只有一門真正的必修課,其他專業科目有二十一門,學生要從中修滿 18 學分。並從一大長串的相關課程中選滿 15 學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劍橋大學公開強調,該校的課程核心精神在於「彈性與選擇」。雖然劍橋大學如同英國大學,都是入學的時候分好學程,但是其課程設計有個原則,是讓相近領域在大一大二的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相近性。例如,劍橋大學的數學領域標註,和數學領域相近的領域包括:電腦科學、經濟、工程、自然科學。如果在大三之前決定要轉換到這些領域,幾乎在能力上不會有太大困難。

而且隨著學生進入大學階段的後半段,其實可以選擇的課程是愈來愈多,而且學生常常可以用課程的選擇,來量身訂作他的專長領域。甚至,在經濟領域的課程說明中,明白列出了從該領域轉出至法律或管理,或由數學領域轉至經濟,都是歡迎的選擇。

排課原則,英雄所見略同?

劍橋、哈佛、史丹佛這三所學校,在風氣、文化、產業取向上,都有所不同,但是在課程規劃上,卻有相近的思維─壓低(必修)課程總量,維持高度自由選擇。這幾個學校都認同,把課程修得深比修課數量多更重要,讓學生選到適合的課比維持教授教得到學生重要。

在台灣,那些努力企圖成為「世界頂尖」的大學,是走相似的模式,或者另走相反/相異的路子?這將在下一篇文章中仔細驗證。

文/謝宇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學與業壯遊】 課程少才上得好,自己選才有動力:英美名校排課的原理──《大學的藝術》之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