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拍了一部反映現實的電影,卻被國民黨找去「喝咖啡」⋯1980年代的文化人困境

2019-01-07 16:33

? 人氣

編按:媒體工作者、文化工作者,都是社會中輿論、價值在傳播、擴散時很重要的角色,本文作者用了蘋果這個引子,談論台灣社會中,文化現象的演變,這些事時至今日,或許還是值得討論。

蘋果咬一口

2001年5月31日台灣壹週刊創刊,兩年後台灣蘋果日報發行,創辦人黎智英改變了台灣媒體生態,這段過程被導演李惠仁拍成紀錄片 《蘋果的滋味》,而另一個跟蘋果有關的故事,也跟報紙有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83年8月10日聯合報楊士淇全版報導了「削蘋果事件」,這個事件是台灣新電影史上重要的事件。緣起於《兒子的大玩偶》電影中的第三段「蘋果的滋味」。故事是說建築工人阿發上班途中被美國軍官上校葛雷撞斷雙腿,阿發一家陷入經濟困境,然後卻被安置在豪華醫院裡細心照顧,上校更要接他的小孩去美國念書,前往探病的阿發親友無一不驚呼豪華程度,最後電影在當時「一顆蘋果可以換四斤米」的呢喃下,小朋友們享受著好吃的蘋果畫面中落幕。

黑函削蘋果

1983年尚未解嚴,這部由中影製作的電影,已經過新聞局審核的電影,但是突然國民黨文工會卻收到一封「函件」,函件上面蓋著「中國影評人協會」的關防,提出「蘋果的滋味」開頭的落後與貧窮形象「恐」影響國際觀感,更提出了修剪等具體建議,上級長官在未徵求導演萬仁的前提下要自己修剪,擔任編審的吳念真還曾被文工主任周應龍找去「喝咖啡」,當時在中影擔任副經理的小野趕緊跟媒體朋友聯繫,才有了聯合報「削蘋果事件」系列報導,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國民黨文工會才就此罷手。

然而具有中國影評人協會關防的「檢舉函」至今仍沒有人出面承認。

阿吉帶兄弟舊地重遊

林森北路南京東路口,早期是日人的墓地,幾經更迭,在國民政府來到台灣的之後,這邊變成是許多舟山島、海南島居民建立違章建築的地方,台北市的朋友們一定知道,這就是現在的林森公園與康樂公園(14、15號公園),以這個場景作為「蘋果的滋味」電影的開頭,經過檢舉,市府一度就要馬上拆除這些落後建物,但後來也被保留下來,直到1997年才被拆除,甚至1985年萬仁導演還在這裡拍了另一部電影《超級市民》。

1983年11月16日第二十屆金馬獎,以《兒子的大玩偶》第三段,顏正國入圍最佳童星。他在「蘋果的滋味」中有一幕是搭乘美國車,頭從車窗探出來,小朋友們就很欣羨的說:「阿吉在坐美國車!好棒喔,好大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1985年拍攝的《好小子》更是家喻戶曉。

2018年,阿吉不只是搭美國車,他還回到了35年前讓「國民黨文工會」覺得落後的廢墟,帶著許多兄弟在同一個地點封街械鬥,因為太過逼真而有居民報警,這是票房破億電影《角頭2:王者再起》的拍攝場景,導演就是顏正國,35年前的電影中他在最後一幕好有滋味的吃著蘋果,35年後他舊地重遊,繼續參與台灣電影。

2001、1983兩部《蘋果的滋味》不約而同地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從媒體生態的改變,到台灣電影的掙扎,沒有什麼變遷是不痛苦的。三十年前後的台灣電影,各自必須面對不同的困境,但是這些看似離我們很遠的故事,其實離我們很近。電影之外世界,我們雙腳踏在的台北市街區也經過劇烈的變化,多想想、走走這些電影是事件發生的地方是很有趣的,因為我們都正在參與台灣電影,用我們自己的方式。

作者介紹|素樸勛

素樸勛,政大東亞所畢,養貓人家,2018金馬亞洲電影觀察團團員,台北市議員落選人,「夜行林森北」共同創辦人。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電影與歷史】《兒子的大玩偶》阿吉35年後的復仇)

責任編輯/陳秉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