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誥專欄】「我的孩子沒問題」就是父母最大的問題!

2015-12-09 18:06

? 人氣

回顧這幾年和兒童及青少年工作的時光,如果你問我最難處理的問題是什麼?我想,令我覺得最棘手的往往不是問題或孩子本身,而是「大人無法接受孩子需要接受幫助」的現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很特別,孩子之所以會送到我的面前通常都是因為遇到某些狀況,但當我要開始與家長們討論如何合作的時候,卻又經常得到類似這樣的回應:

「我的孩子其實也沒有怎樣啦,都是那些霸凌她的同學太糟糕!」「我家小孩在家都沒有狀況,奇怪了到學校老是出事?這難道不是學校的錯?」「我都花了一大筆錢讓他去補習,考不好,當然是他不夠用功啊!」「你一定是誤會了,我的孩子不可能會說謊。」

總之,就是「我的孩子沒問題」「只要努力,他的表現絕對不止於此」。

印象很深刻,大概是從二十九歲那一年開始,我發現到吃到飽餐廳用餐時,自己再也無法像過去那樣一盤接著一盤狼吞虎嚥,當二個小時的用餐時間結束時,鍋子裡或烤盤上剩下的食物也越來越多;不僅如此,有幾次吃完回家後,甚至感覺到肚子裡的食物像是要衝破堤防的洪水在體內一波波劇烈晃動,到後來我只好蹲到馬桶前,把這些東西全都吐出來,企圖換得一些舒適。

看著眼前那一攤可怕的黏稠物,我常常無法回想起自己晚上到底吃了哪些食物?它們的樣子是什麼?它們的味道又是如何?我是否曾經仔細地咀嚼?

原本覺得自己可能不適合這樣吃東西了,但同學的一句「天哪你有沒有這麼誇張!?」「你才幾歲而已?」卻又讓我選擇忽略身體的不適,繼續挑戰身體的限制。

換言之,我根本沒有考慮過自己的身體需要什麼食物?我的身體能夠承受的界限在哪裡?我從沒有想過它的需求與限制,我只是想到我自己。

孩子的教養也是如此。

活在這世界上,我們從小就被鼓勵去「突破」「進步」「卓越」,以及「挑戰自己」「超越不可能」,因此我們經常督促自己或孩子去閱讀偉人傳記、大企業家成功的故事,卻漸漸地忘了我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而不是全能的天神;忽略了身體上的壓力反應和不舒服,然後一味地鞭策自己咬緊牙關往前衝!

簡而言之,我們被期待著去當一個「好還要再更好」「近乎零缺點」的人。但令人無奈的是,生命中不可能毫無挫折或缺點、不可能每天都處於充滿成就的高峰經驗,於是我們只好努力地去忽視、去否認,甚至逼迫自己去克服那些可能根本就無法克服的事情。我們選擇忽視問題、企圖營造出完美無瑕的假象。

就像是身體因為老化或缺乏保養而開始無法吃進青春期那般大量的食物,卻又不想要接受這事實而持續暴飲暴食,下場就是抱著馬桶狂吐一場、然後淒慘地胃痛到天亮。

事實上,每個人需要的養分都不同,需求的份量也不一樣.唯有覺察限制、誠心地接納限制,才能更清楚自己的狀態、用更適合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如果連我們自己都拚命地要成為一個完美的人時,我們當然也很難去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有狀況或限制的。換言之,那些在我們身上曾經或正在經歷的痛苦,也將複製到孩子的身上。

的確,要承認自己、甚至我們的孩子有一些狀況或限制,是很需要勇氣的事情,因為那也代表我們不若想像中或期待中的那般完美。

但,人究竟是要催眠自己從來不會遇到困難、拚命活在虛假的完美帷幕底下?還是雖不完美、卻安在地接受自己的樣貌、並且盡可能地發揮自己既有的能力、腳踏實地的生活比較可貴?

儘管孩子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而被送來接受諮商,但我很少認為孩子是「有問題」的,我認為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難免都會遇到困境,所以出現了「問題行為」,也因而需要被協助。

仔細想想,我們很可能都經歷過不知道該怎麼表達生氣、怎麼跟討厭的人相處、怎麼向大人坦承、怎麼拒絕別人、如何開口求助、不知道做了某些行為的嚴重性……,於是我們試著說謊、偷竊、打架、委屈自己、壓抑憤怒,甚至自我傷害,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滿足需求……。

你還記得那時候你最渴求的是什麼嗎?我猜,那時候的我們需要的不是大人假裝一切都沒發生過、對外聲稱我們都很好,更不只是被狠狠地教訓一遍又一遍;我們需要的,是有人正視我們遇到的困境,陪伴我們、接納我們那不完美的部分,然後,協助我們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即使我們知道自己不完美也沒關係,因為我們都是有價值、是值得被愛的。

正視問題,才有機會解決問題。

孩子
每個父母都怕被冠上「問題家長」的罪名(圖/郭茹茹供)

很多時候,身為大人的我們在某些情境下矢口否認孩子的問題行為,我們心疼的其實不全然只是孩子被貼上標籤,而是擔心自己被冠上「問題家長」的罪名,害怕自己無法有效管教孩子、害怕自己是不完美的人……。最終,我們的害怕卻讓我們的孩子失去了被幫助的機會。

其實,不完美,也很好。

當我們可以承認自己的限制與不足時,就不必花費許多力氣在掩飾自己的缺陷,而是可以將這些能量用來欣賞自己、並且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向,然後盡興地揮灑自己既有的能力。我們或許不會是那種社會價值裡最完美的樣子,但又有誰規定我們必須滿足別人的期待才有價值呢?

請記得,你不必是那個最完美無瑕的父母,也無須把你的孩子養成人見人愛、能夠滿足各方期待的樣子。下次當學校反映孩子有些狀況時,別急著指責自己是個不稱職的父母親,不妨跟著學校老師一起討論,了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然後陪伴他一起面對、克服眼前的挑戰!

文/胡展誥 攝/郭茹茹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展誥心理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