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多元學習環境,對孩子大腦發展有幫助嗎?成大教授:「貪多的父母」可能造成反效果...

2018-11-04 07:30

? 人氣

郭乃文再將大腦比喻為劇場,不管額葉、頂葉、枕葉或顳葉,這些配備的角色功能其實一直存在著,只是有人在前台、有人在後台,各自的準備階段和演出活躍的時期不一樣而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腦需要經驗才會成熟,這是大腦發展的要件,」郭乃文強調,經驗與基因一樣重要,但光看過不能和經驗劃上等號,因為看過不等於搬進大腦裡,還有搬了什麼也很重要。「同一事件,每個人搬進大腦的方法也不一樣,」她說。

由於每個人的學習模組不同,在大腦配備與外在環境互動下,受到影響或消化吸收的狀態也會不一樣。

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要不要刻意提供多元豐富的環境?郭乃文表示「沒有特別的必要」,因為現在普遍認為的豐富環境,通常是「外在」的豐富,而不是「功能」的豐富。「我們看同一個東西,其實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樣的角度,只有一本書也能讀出豐富的內容,」郭乃文說,材料是外在的,但對材料的觀點及吸收是由自己決定的。

例如西班牙建築大師高第,他小時候患有嚴重的風溼病,沒辦法到外面四處玩耍,就留在家中院子觀察自然植物,生活經驗相對貧乏,卻能創造出偉大豐富的作品,關鍵在於人看事情的方法。

可見環境的豐富不在於外在刺激的多寡,而是一個人理解或描繪的多元。「貪多的父母,卻可能會造成孩子注意力、持續力的損失,真正要學習的是換角度看,同時能增加深度,」郭乃文說。

教養要懂得因勢利導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洪蘭曾說:「在教養的路上,順著大腦的發展去做是最正確的,因為如果大腦未成熟,還沒有準備好,教了也是枉然。」

台北榮總資深臨床心理師黃瑞瑛談到,3歲前是大腦的基礎發展階段,父母最重要的是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養成孩子的學習動力,同時保持情緒或生活規律是持續穩定的狀態。

「孩子能否穩定發展,是父母和子女兩方互動的結果,」黃瑞瑛指出,親子關係也是一種社會關係,如果維持在安全穩定的狀態,不會經常流於情緒的爭鬥,小孩就比較能與外面建立正向的關係,在有安全感下進行探索。

黃瑞瑛提醒父母,探索是有趣的事情,不要打壞或過度餵養、刺激孩子的學習,「如果日常生活中充滿太多或過強的刺激,遠超過一般學習環境內的刺激,就會影響正規的學習。」例如,孩子覺得寫字不有趣,就不想寫字。

至於大腦發展的敏感期,郭乃文指出,8~11歲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階段,自我與人際情緒較為敏感;接著進入12~18歲前額葉開始活躍的青少年時期。不過,現在的青少年時期似乎拉長了,在受到環境刺激下,生理發展普遍提前,加上經驗缺乏,導致心理發展延後。所以,愈來愈多年輕人到20幾歲仍不成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