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複製唐朝長安城,盛極一時的古都「奈良」為何遭取代?背後原因竟與廁所有關…

2019-02-03 06:30

? 人氣

元明天皇參照唐朝首都長安的規劃建置,建立了奈良的平城京,無論是建設地點的選定與都市計畫的概念,皆效法中國思想。當時的平城京住著各種身分階級的人,從高級貴族到社會底層的奴隸皆聚集於此,生活水準自然也大相逕庭。

由於規劃得不夠完善,平城京無法滿足首都的需求,最後遭到廢除。無人居住的平城京在長年荒廢之下,變成荒煙蔓草的平原。明治時代之後,某位有志之士發起保存彰顯運動,使其再現風華,蛻變成現在的奈良。

遣唐使加速平城遷都

平城京是日本八世紀的都城,位於奈良盆地北方。根據明治時代民俗學者柳田國男的說法,「なら(NARA)」的語源是「平(なら)」,意指地勢平坦的丘陵地。古代文獻中,表示「な」與「ら」的萬葉假名不只「奈良」,還有「那羅」、「寧樂」、「平城」等。每個詞的讀音都是「NARA」,寫成「平城京」時,讀作「NARANOMIYAKO」。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選擇蓋在丘陵地具有重要意義。元明天皇決定平城遷都時頒布的《遷都詔》中有這麼一段:「方今平城之地,四禽叶圖,三山作鎮,龜筮並從,宜建都邑。」

「三山」指的是東邊的春日山、北邊的平城山、西邊的生駒山。「四禽叶圖」代表「四神相應」的土地(滿足所有風水條件的寶地)。「龜筮」是當時的占卜術之一。當時的政治融入古代中國思想,因此認為平城京很適合設為首都所在地。

另一方面,原本的都城藤原京(橿原市)時發水患、交通不便,加上受到飢荒與疾病侵襲,也成為元明天皇決定遷都的主因。正巧當時相隔32年派去唐朝的遣唐使回國,使節描述了唐朝首都長安的繁華美景,更加速了元明天皇建造新首都的決心。

奈良-1(圖/造事務所)
(圖/台灣商務印書館)

首都的建設模型為唐朝的長安

平城京從708(和銅元)年開始興建,元明天皇在兩年後提早遷都,當時都城尚未完工。

平城京的規模南北為4.8公里、東西為6.3公里,藤原京的宮殿位於市區中心,但以長安城為建設模型的平城京,將宮殿(平城宮)設置在市區北邊。天皇居住的內裏、執行政務的大極殿、兵部省與氏部省等二官八省的政府機構全部設置在平城宮裡。

平城京以從平城宮往南延伸的朱雀大路為中心,分成東邊的左京與西邊的右京。左京以東興建外京,東大寺、興福寺、元興寺等大寺院林立。興建外京的原因不明,但有一說是認為興福寺是藤原家的氏寺,因此建設外京頗有展示威權的意思。

此外,位於外京東邊,亦即春日山山麓的春日大社也是藤原家的氏神。相傳鹿島神宮(茨城縣鹿嶋市)的主神武甕槌命騎鹿來到奈良,因此當地居民都將棲息在春日野的鹿視為神的使者。由於當時殺鹿會被罰款,所以居民們每天早上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確認家門口有沒有鹿的屍體。這也是日本俗諺「早起三分利」的起源。

奈良-2(圖/造事務所)
(圖/台灣商務印書館)

從木簡探索貴族的生活樣貌

平城京的市區採取棋盤式規劃的「條坊制」,包括東西橫貫的十條「條大路」,與南北縱穿的十一條「坊大路」。這些大路劃分出來的行政區劃稱為「坊」,再由縱橫各三條的小路,細分為十六個小區塊。

此十六分之一的小區塊稱為「坪(後來的町)」(與現代面積單位的「坪」、「町」不同),面積約133平方公尺,呈正方形。高級貴族的宅邸劃分在平城宮附近,以當時單位計算,基地面積約為一到四坪。根據1986(昭和六十一)年進行的挖掘調查,在現在的伊藤洋華堂奈良店一帶挖出數萬件木簡(寫著文字的木札),確認此處正是當權貴族長屋王的宅邸遺跡。

從木簡記述的文字可清楚看出當時貴族的奢華生活。長屋王除了米、芹、白蘿蔔之外,還訂購了鯛魚、鮑魚等高級食材。此外,宅邸境內還有處理家政的政所,鑄物所與綿作所等役所,預估應有數百人在此工作。其中包括馬司、犬司、鶴司等負責照顧動物的官員。

平城京的人口約十萬人,除了貴族之外,還有官人、庶民、奴婢(奴隸)。身分較低的庶民住在離宮殿很遠的八條大路、九條大路一帶,考古學家曾在該地附近找到坪區劃十六分之一坪、三十二分之一坪等規模較小的住宅遺跡。

大多數庶民都是從畿內各地被迫移居的農民,在京內從事土木或警衛等工作。由於不堪重度勞動,許多農民逃出都城。

遷都原因竟是廁所設計不完善?

平城京的每座宅邸都會挖井滿足生活用水需求,並在道路旁挖側溝排水。相信各位都知道,完善的上下水道是都市計畫的重要因素。據傳藤原京遭到廢除的理由,就是因為汙水全部流向位於低溼地的宮殿。平城京利用佐保川與秋篠川作為運河與排水水道,但這兩條河流距離大河太遠,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導致天平年間(729∼749年)爆發疫情。

加上當時長屋王與藤原氏等貴族之間陷入激烈的權力鬥爭,執政的聖武天皇只要遇到天災異變就遷都,從恭仁宮(京都府木津川市)、難波宮(大阪府大阪市)、紫香樂宮(滋賀縣甲賀市),最後遷至平城京。

不過,平城京最後還是遭到廢除,桓武天皇遷都長岡京(京都府長岡京市)。平城天皇時代曾經想將都城遷回平城京,但最終沒有實現,平城京的建築物和道路慢慢遭到破壞,形成一片田地。

在戰火中燒毀的「奈良大佛」

一般認為,遷都長岡京的目的在於降低佛教各宗派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平城京有俗稱「七大寺」的寺院建築,遷都時天皇不同意這七大寺也一起遷移。

平安末期,與朝廷和藤原氏關係深厚的南都(平城京的別名)諸寺院,起身對抗在宮中掌權的平清盛。後白河天皇的皇子以仁王舉兵支援南都,平清盛的五子平重衡攻打南都,燒毀東大寺與興福寺。

奈良.東大寺(圖/維基百科)
東大寺(圖/維基百科
奈良.興福寺.五重塔.東金堂(圖/維基百科)
興福寺的五重塔和東金堂(圖/維基百科

根據《平家物語》的說法,平重衡原本只是下令「燃點篝火」,沒想到士兵們誤以為要「放火」,才發生這起燒毀寺院事件。姑且不論實際狀況如何,其蠻橫作為引起民間反彈,使得平氏政權很快失去民心。

平氏滅亡後,重建東大寺與興福寺。東大寺後來在戰國時代再次遭到大火吞噬。當時的大和(今奈良縣)沒有守護大名,由興福寺負責守衛維護。後來擔任大和守護的筒井順慶與其父親,都是興福寺的眾徒。

戰國武將松永久秀企圖稱霸大和,筒井順慶奮力抵抗。松永聯合三好氏形成聯軍,兩方陣營在奈良市區對峙。戰局從東大寺起火後開始扭轉,原本在境內布陣的筒井三好聯軍退出市區。現在主流的說法都認為這次的縱火是松永久秀所為,但也有人說是不小心失火,或同井三好聯軍中的基督徒士兵幹的好事。無論如何,真相到現在仍未釐清。

這次的大火燒毀了盧舍那佛的佛頭,後來只施以簡單的修復,長期受到風吹雨淋。直到1709(寶永六)年,大佛殿修復完成後,才舉行落慶供養儀式。

費盡一生保存宮跡的植樹工匠

江戶時代,大和成立了郡山藩(大和郡山市)與高取藩(高取町)。不過,現在的奈良市中心並未設藩,與縣南部的山岳地區一同納入幕府領地(天領)。包括興福寺在內的寺社對朝廷仍有影響力,外界認為此舉是為了監視寺社動向。

根據十七世紀奈良奉行所做的調查,奈良中心有超過兩百個聚落,人口約三萬五千人。他們主要從事商業,當時設置於元興寺境內的「奈良町」,直到現在還存在著。

隨著長岡遷都而廢京的平城宮遺跡,在1998(平成十)年與東大寺一起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大極殿從平城遷都的一千三百年後,於2010(平成二十二)年修建完畢。如今在朱雀門旁立了一座人物雕像,他就是棚田嘉十郎,也是至今仍持續推動的平成宮跡保存運動的發起人。

奈良.平城宮.復原的朱雀門(圖/維基百科)
平城宮復原的朱雀門(圖/維基百科

明治末期,在奈良從事植樹工作的棚田嘉十郎,感嘆曾經繁華的首都遺跡如今已成廢墟,於是發起保存運動。他不斷向土地所有人表達購買土地的意願,並造訪政府當局,提出保存宮跡的請求。但許多地主不願賣地,每次交涉都處處碰壁。

即使如此,棚田嘉十郎愈戰愈勇,1913(大正二)年成立「奈良大極殿址保存會」,由貴族院議員德川賴倫擔任會長。遺憾的是棚田嘉十郎在長期心力交瘁之下不幸失明,後來又因為捲入收購土地弊案自殺身亡。

就在棚田嘉十郎逝世隔年,也就是1922(大正十一)年,大極殿遺跡被指定為國家史蹟。一介植樹工匠的遺願終於實現了。

作者介紹|造事務所

對歷史、文化與宗教的造詣高深,不只是雜學,也編纂並撰寫包括生活實用在內各種類型的單行本。一九八五年成立。負責編著的單行本每年出版四十餘本。主要作品包括《從三十場戰役解讀日本史》、《從三十大發明解讀世界史》(皆為日經Business 人文庫發行)等。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台灣商務印書館《日本.城市力:從30座城市解讀日本史》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