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生活壓力很大怎麼辦?心理學家曝1招有效提升幸福感,讓心情瞬間好起來

2024-03-10 09:30

? 人氣

無論你是接受方還是給予方,你是否曾因充滿人情味的簡短互動而感到快樂? (示意圖/取自FREEPIK)

無論你是接受方還是給予方,你是否曾因充滿人情味的簡短互動而感到快樂? (示意圖/取自FREEPIK)

編按:這篇文章匯總了來自芝加哥大學、賓州大學和土耳其薩班哲大學的研究,揭示微小互動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帶來的積極影響。通勤者與陌生人聊天、讚美他人以及對公車司機表示感謝,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實際上能帶來更愉快的心情。文章最後以社群中的真實故事豐富了這種微互動的美好,呼籲讀者重新欣賞人與人之間微小但有力的連結。

芝加哥大學研究員尼古拉斯.艾普利(Nicholas Epley)與朱利安娜.施羅德(Juliana Schroeder)進行了多項實驗,向芝加哥通勤族發放五美元禮券,並請他們完成下列幾項隨機任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不須特別做什麼,一切照舊、2.遠離其他人,獨自坐著,或是3.跟陌生人聊天(結識社區的鄰居)。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跟陌生人聊天很怪,但實驗結果卻很正面:參與實驗的通勤者下車後心情變得更愉快。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這種有意為之的友善帶給外向者和內向者的快樂是相同的。

收到讚美與讚美他人

賓州大學研究員艾瑞卡.布特比(Erica Boothby)與凡妮莎.博恩斯(Vanessa Bohns)進行了五場實驗,發現讚美的言詞蘊含眾人意想不到的力量。在其中一場實驗中,她們請參與者接近陌生人,並從他們身上找出「自己喜歡的特點」(通常都是頭髮或穿著),並開口稱讚對方。雖然讚美者一開始認為對方不會想聽自己說話,或是會感受到自己的尷尬,但實驗結果都是正向的:對方會欣然接受他們善良又暖心的舉動,而讚美者的心情也會變得更好。

跟公車司機聊天

土耳其薩班哲大學研究員古爾.古納丁(Gul Gunaydin)等人想知道向校園接駁車司機打招呼、道謝,或是祝福他們是否能讓通勤者感到更快樂。調查結果顯示把問候、感謝與祝福掛在嘴邊的人的確更快樂,但有沒有可能快樂的人本來就會比較友善呢?為了確定其中的因果關係,他們設計了一項實驗,發了不同的信封給通勤者,其中一些信封的指令是「不要和司機說話」(古納丁覺得這是大多數土耳其人會做的事),另一些信封的內容則要求通勤者微笑、與司機眼神交流、說些好話(例如「謝謝你」或「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天」),實驗結束後,向司機示好的通勤者都認為自己心情更加愉快。伊索(Aesop)很久以前就在〈獅子與老鼠〉(“The Lion and the Mouse”)中寫道:「再小的善舉都不會被白費。」

「利社會性」(pro-sociality)不僅造福別人,也造福自己,新冠疫情已經漸漸結束,我們終於可以脫下口罩、露出表情,我們定能細細品味重新建立起來的人際連結,即便這連結再小也值得。

微互動的小確幸

我想知道,這些研究結果在我臉書好友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能成立,還是只有我自己這麼認為而已。於是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無論你是接受方還是給予方,你是否曾因充滿人情味的簡短互動而感到快樂?」

我很快就收到一堆暖心的回答。許多人想起自己和遊民、超市店員、商販、計程車司機、登山客、露營者或遛狗的人聊天的幸福經驗,還有很多老師說自己在疫情期間相當懷念「在走廊、午餐隊伍間、進校門或離開校門時和同事學生閒聊……這些交流使我的一天變得更充實,並為我的社群歸屬感增添一些小確幸」。

還有一些人則想到自己每天都會與這些人短暫會面,發展出微觀卻又別具意義的人際關係。不停與特定人物(如餐廳服務生、雜貨店老闆或藥劑師)微互動會使自己漸漸喜歡上這些人,我的一位臉友說:「我們每天走路去東京車站時都會經過一間飯店,日子久了也就『認識了』飯店的門僮,雖然我們只知道她名字,但她看見我們後,常常都會從飯店內跑出來和我們打招呼。」

有一些人表示微互動在某些文化中非常普遍。我有一位朋友之前住在馬拉威,他說「我們現在已經很習慣這種微友情」,即便是擦肩而過的行人也會彼此問候,買蔬菜跟水果時也習慣與大家也會寒暄幾句。「如果對方帶著小孩,你也會跟孩子打聲招呼。你會看著這孩子長大上學,也會看著他多了兄弟姊妹,就好像自己這些年來一直都在透過這種小交流來認識對方一家人。我們搬回美國後,女兒很快就察覺到兩邊文化的不同並問我:『我現在是隱形人嗎?』我問她為什麼要這樣說,她回答:『因為都沒有人跟我打招呼!』」

還有一些人則是因為「觀察到」他人釋出的微善意而深受感動,例如看見或聽到配偶「隨手為之的善舉或暖心的言語」,接受方可能是店員、快遞員,或是演奏會上坐在自己身邊的人,「只要一個微笑或一句問候就能換來對方的笑顏」。我的某位臉友說自己有一個「經常稱讚別人(可能是只有一面之緣的人),告訴對方他們有多好」的朋友,並非常欣賞他的這種行為。

我身邊的朋友也說自己接受過陌生人的善舉,例如提前幫自己準備好寵物零食的超商店員、在輸血時和自己閒聊的紅十字會護士,或是稱讚一個人照顧三個小孩很厲害的同班機乘客,對方的原話是「妳真的很有耐心」,我朋友說「這些話在她聽來就是美妙的音符」。

我的一位女性臉友在疫情爆發初期經營一間診所,因為承受巨大的壓力,有天她特地跑到超市買了一袋「家庭號」裝的巧克力糖果。結帳的收銀員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小夥子,他問她:「特地跑到超市就是為了買一袋巧克力嗎?」女子回答是,並說自己今天過得非常不順。收銀員詢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同情的語氣無比真誠,這種富含人性的舉動令女子的淚水瞬間潰堤。女子表示對方可能以為自己讓她的情緒變得更糟糕,但事實恰恰相反,她也認為自己會永遠記得這位大男孩在面對諸事不順的四十多歲媽媽時做出的善舉。

有時人們會牢牢記住這些微小的善意。一名男性臉友說:「我在加州念大學,因為校園規模很小,所以整所學校只有兩名墨西哥裔學生,我每次見到他也都會笑著和他打招呼。由於他比一般學生年長,個性也有點古怪,再加上外貌的因素,所以常常成為學生嘲弄的對象。我們其實沒有一起上過課,所以我不能算是真的認識他,不過他在畢業典禮當天流著眼淚主動來找我,感謝我總是對他微笑並和他打招呼。他說自己在校園內總是遭人冷落,只有在碰到我時才能感受到一絲善意,而這也是讓他堅持到底的理由。」

另一位臉友則和我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有次我在賣場看見一名白髮蒼蒼的男子購買玫瑰花和巧克力,我對他笑了笑並說:『不錯喔,收到這份情人節大禮的人一定會很開心。』他轉過頭來看著我的眼睛說:『我是買來送給我太太的,她剛被診斷出白血病。』我們就這樣沉默著相視了幾秒鐘,感覺彼此都在思索接下來要說什麼。我知道他想聽到我的回答,也知道他現在需要一個回答,於是我問上帝自己該說些什麼,並讓我看清楚他真正的需求。最後我真誠地告訴他:『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能找到像你這樣永不變心的另一半。』所有的事情都在短短幾秒內發生。他內心的感激化為滿臉的笑容,當時的他亟需有個人聽他說話,而我碰巧就是那個人。他在離開時用更堅強的語氣對我說:『我會好好照顧她的。』我告訴他『我知道你一定會』,並在內心默默替他們祈禱。」

作者介紹|大衛.G.邁爾斯(David G. Myers)

自從獲得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大衛.邁爾斯就在密西根州的霍普學院工作並教授心理學導論課程。霍普學院的學生邀請他在畢業典禮上發言,並評選他為「最傑出教授」。

邁爾斯一共創作了17本書,其中包括心理學系最常用的教科書,全球銷量達數百萬冊等。其中《心理學》(Psychology)是當今最暢銷的普通心理學教材,全球有數千萬學生在用它來學習心理學。《心理學導論》(Exploring Psychology)在《心理學》一書的基礎上適當縮減了篇幅,使其不僅針對心理學專業基礎課教學,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非心理學專業學生和普通讀者的需要。《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是美國700多所大專院校社會心理學教學所採用的教材,自出版以來深受廣大師生和社會心理學愛好者的喜愛,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邁爾斯在30多種學術期刊上發表過多篇論文,包括《科學》、《美國科學家》、《心理科學》和《美國心理學家》等等。邁爾斯還致力於把心理科學介紹給普通大眾,在40多種雜誌上發表過科普類文章,如《今日教育》、《科學美國人》等。

由於邁爾斯在研究和寫作領域的突出貢獻,他曾獲得眾多獎項,包括美國心理學協會(APA) 的「戈登.奧爾波特獎」(Gordon Allport Prize)、腦與行為協會聯合會(FABBS)的「傑出科學家獎」、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會(SPSP)「傑出服務獎」,以及三個榮譽博士學位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言文化《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從排行順序迷思,到規避損失心態,透過心理學搞懂你為何這樣想、那樣做!》(原標題:慣性生活,給大腦喘息的空間)

責任編輯/梁溶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