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其實是台灣第一位外送員?王家米店靠這2服務稱霸嘉義!揭曉台灣首富賺第一桶金的成功秘密

2023-10-14 11:10

? 人氣

揭密王永慶白手起家的傳奇故事。(資料照/新新聞)

揭密王永慶白手起家的傳奇故事。(資料照/新新聞)

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很多小事,一個人能做,其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來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上的工夫,決定了完成的品質。「細節決定成敗」,臺灣首富王永慶就是從細節中找到成功機會的人。

王永慶早年因家中貧困而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西元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了一家米店。當時,小小的嘉義已有近三十家米店,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裡租一個很小的店面。他的米店開店最晚、規模最小,沒有任何優勢,更談不上知名度了。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裡,米店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時,一些老字號的米店分別占據了周圍的大市場,而王永慶的米店因規模小、資金少,沒法做大宗買賣;而那些位置好的老字號米店在經營批發的同時,也兼做零售,沒有人願意到他這一家偏僻的米店買貨。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但效果不太好。

怎樣才能改善銷路呢?王永慶認為米店想在市場上立足,就必須有一些別人沒做到、或做不到的優勢才行。仔細思考之後,王永慶很快在提高米的品質和服務上找到了突破口。

1930年代的臺灣,農村還處於手工作業的狀態,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很落後,稻穀收割後都是鋪放在馬路上晒乾,然後脫穀,沙子、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裡面。家家戶戶在煮飯之前,都要經過一道淘米的程序,非常不方便,但買賣雙方對此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王永慶卻從這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帶著兩個弟弟一起動手,不辭辛苦、不怕麻煩,一點一點將夾雜在米裡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出售。這樣一來,王永慶米店賣的米品質就提高了一個等級,因而深受顧客好評,米店的生意也日漸改善。

在提高米質見到效果的同時,王永慶在服務上也更進一步。當時,買家都是自己前來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於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就有大大的不便了;而當時年輕人整天忙於生計,且工作時間很長,不方便前來買米,買米的任務只能由老年人來承擔。王永慶注意到這一個細節,於是超出常規,主動送貨上門。這一個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大受顧客歡迎。

當時還沒有送貨到府一說,增加這個服務項目簡直是一項創舉。

送貨上門也有很多細節工作要做。即使是在今天,送貨上門也充其量是將貨物送到客戶家裡並根據需要放到相應的位置,就算完成了。那麼,王永慶是怎麼做的呢?

每次送米給新顧客,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清楚這家有多少人,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算該戶人家下次買米大致的時間,記在本子上。等時候一到,不用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