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起來要人命,沒有盲腸會怎樣?專家揭發「身體奧秘」:別再說它沒有用!

2023-08-21 11:07

? 人氣

沒有盲腸會怎樣?專家給答案。(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沒有盲腸會怎樣?專家給答案。(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假日從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幹部營隊裡演講完回到家,在門口剛好遇到女兒送朋友回家,原來是她們邀請大學時代的朋友到社區賞螢、看油桐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問她們這次聚會有什麼好玩的事。

A寶說:「我們下午帶同學到社區旁的溪邊玩,想不到她們真沒膽,一些小甲蟲爬到身上,都會花容失色,驚叫半天。」

B寶幫忙解釋:「都市人很少看到蟲子,害怕是當然的吧! 不過其中有個朋友到國外旅行時,團隊中有人得到急性盲腸炎,讓大家緊張了一陣子。若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病,還真是麻煩,幸好之前我們到西伯利亞搭火車自助旅行,在沙漠中行走的時候,沒有得到急性盲腸炎。」

A寶有點困惑:「盲腸沒有用,又會帶來問題,是不是乾脆把它割掉,免得旅行時發炎就糟了?」

提到這個問題,我就有興趣了:「誰說盲腸沒有用?沒有用又會帶來嚴重問題的器官會一直存在我們的身體裡嗎?演化的力量不是應該淘汰掉這些致命的風險嗎?」

聽到我這麼一問,AB寶嚇了一跳。

A寶很快回答:「盲腸沒有用,不是常識嗎?」

B寶想了想:「我們在學校時老師這麼說,課本也這麼寫,應該不會有問題吧?」

我點點頭:「的確,到目前為止,醫學上大部分專家還是認為盲腸沒有用,不過這些年一些科學家有不同意見,也做了一些研究,來探討謎一樣的盲腸。」

我從書架上找出《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同時繼續說:「盲腸的正式名稱是闌尾,是位於消化道底部,大約中指長的一個懸吊小肉塊。裡面有一大堆細菌、抗體和免疫組織。當盲腸破裂時,密度極高的細菌在無菌的腹腔內四處流竄,形成感染,對身體健康是非常嚴重的威脅,若不即時醫治,死亡率很高。」

說到這裡,我忽然想到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常識:「妳們應該知道吧?從嘴巴、食道,然後一直到小腸、大腸、肛門,整個封閉性消化系統是容許細菌存在的,甚至人體消化道中估計有一千種以上的微生物存在,而且絕大部分的品種離開腸道就無法生長繁衍,很難在實驗室環境中研究,因此對這些細菌的功能我們還是很陌生。人體內除了腸道之外,其他血管、組織大致是無菌的,假如有了外來細菌感染,會造成很大傷害。」

A寶有點急:「爸爸,你還沒說盲腸到底有什麼功用?」

我笑笑說:「別急別急,這是個很有趣的議題,我們可以一起來思考一下。三百多年前,人類就開始盲腸切除手術,挽救了許多生命,而且盲腸切除之後的患者,絕大部分沒有任何後遺症,照樣活蹦亂跳地過生活,所以多數人認為盲腸沒有功能是非常合乎邏輯的推測,甚至會認為盲腸也許就像是男生的乳頭,沒有任何實用功能,是生物演化過程留下的『古蹟』。」

A寶繼續提問:「既然沒用,又會帶來嚴重問題,那麼事先割掉不是很合理嗎?就像你幫病人拔智齒一樣。」

我哈哈大笑:「長歪的智齒的確是時代變遷中逐漸產生的新問題。不過,我們還是先回到盲腸,有研究統計,盲腸炎在整個人類族群的發病率是十六分之一,也就是每十六個人裡面就有一個人的盲腸可能會發炎,若急性盲腸炎沒有獲得治療,大約有一半的人會死亡。妳們想想看,在人類演化史上,三十二分之一的死亡率算是相當高的,妳們學過演化,了解自然淘汰的力量,有致命傾向或使個體衰弱的遺傳特徵,很難在基因庫中保存遺留下來,換句話說,假如盲腸這麼危險又沒有用,演化應該不會浪費這麼多資源在它身上,它應該早就從人體中消失了。所以有學者說,盲腸不是退化的遺跡,而是相當發達且精密的構造,只是至今還沒有很多研究來證明它的功能。」

AB寶聽到這裡嚇了一跳,覺得太另類了。

我繼續說:「落後地區的居民常常吃壞肚子,也就是吃下不乾淨或有毒素的食物,感染了消化道的疾病,這時人體最大的防衛機制就是透過上吐下瀉把腸道裡的所有東西盡快清空。我們剛剛提到,健康又正常的人類消化道裡共生著一千多種細菌,當消化道進行大掃除時,這些共生的細菌也一併被清掉了。因此有人主張,懸吊在小腸邊邊的盲腸就是個庇護站,提供腸道原生菌種安全避難之處,當消化道把不好的細菌、寄生蟲、毒素完全清掉之後,再重返家園。」

B寶思考著:「聽起來有道理,但是有科學證據支持嗎?」

我點點頭:「最近開始有人對人體腸道的免疫系統做研究,這幾年的諾貝爾獎與臺灣企業家捐款成立的唐獎,得獎的研究就是這一類有關免疫疾病的治療。就像盲腸裡的生物一樣,有研究指出,免疫系統需要暴露在有寄生蟲、有微生物的環境中,才能發展與運作。」

A寶有點聽不懂:「免疫療法和盲腸有關係嗎?」

我回答:「我們一直以為周圍的蟲蟲、微生物、細菌是可怕的、有害的,想把牠們完全消滅,我們到處殺菌、消毒,可是事實上,人類一直與許多微生物互助共生,一起演化成長,就像腸道裡數不盡的細菌一樣。有些專家還懷疑許多新興的自體免疫系統疾病以及過敏症等,也許是來自於人類的免疫系統在發展過程中,沒有『感染到』一些寄生蟲或微生物,所導致的免疫功能異常。」

A寶有點不相信:「這太神奇了吧?」

B寶想想:「這是不是臺灣俚語說的,骯髒吃,骯髒肥,也就是小時候在泥地等不乾淨的環境下長大,反而長得又高又壯又健康;從小在非常乾淨的環境下成長的,反而體弱多病。」

我哈哈大笑:「這或許是老祖先的經驗與智慧吧!」

這時媽媽一直喊著我們要開飯了。

我對AB寶說:「對人體或生命現象,人類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妳們若有興趣,我以後再找些資料和妳們一起討論。」

作者簡介|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座右銘是「一生玩不夠」,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

喜歡朋友與大自然,所以將近三十年前曾擔任童軍團長,並且在近二十年前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初期辦公室還設在自己的牙醫診所內。喜歡閱讀,所以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並且曾經擔任金鼎獎評審、全國好書及公務員專書閱讀甄選審委等。

相信影像對民眾的影響力,因此曾經擔任公共電視、華視電視公司的董事,並且陪著孩子從電影中進行生命教育的學習。

著作有《活得興高采烈》、《迷路原為看花開》、《您撥的電話未開機》、《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只讀好冊》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3:你好,我好,做公益與世界共好》(原標題:蟲蟲是我們的敵人還是朋友?)

責任編輯/李艾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