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只發霉一小塊,千萬別撕掉繼續吃!專家示警恐怖下場,沒到省錢還可能致癌

2023-04-23 09:00

? 人氣

食物只發霉一小塊,絕對不要切掉繼續吃! (示意圖/取自photo-ac)

食物只發霉一小塊,絕對不要切掉繼續吃! (示意圖/取自photo-ac)

黃麴毒素便是俗稱發霉後長出的來毒物,毒性極強,是砒霜的68倍、氰化鉀的10倍,對肝臟組織的破壞性極強,還是非常強的生物致癌劑,只要1毫克就達到致癌劑量,因此,1993年它就被世界衛生組織的癌症研究機構(IARC)劃定為1級致癌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黃麴毒素主要是由麴黴屬的真菌所產生的代謝產物。目前已知的黃麴毒素種類超過20種,常見的包括:黃麴毒素B1、B2、G1、G2,其中B1為最毒的種類。

若動物吃到被B1或B2汙染的飼料後,便會於體內產生黃麴毒素M1、M2,並分布到母乳之中。因此,目前臺灣的法規會依據食物種類訂定黃麴毒素的限量標準,例如花生所含的黃麴毒素應限制在15ppb以下。

黃麴黴菌大量孳生時會同時釋出大量毒素,汙染被感染的食物。環境中受黃麴毒素汙染的程度越高,人類的致肝癌率也越高,罹患胃癌、腎癌的發生率也會提高。因此,那些愛吃易產黃麴毒素食物的人,風險也較大。

黃麴毒素會出現在哪呢?最顯而易見的答案便是發霉的花生。除此之外,五穀雜糧、堅果類、豆類、南北乾貨類、辛香料、醃漬類食品、古法釀造製品、地瓜粉及麵粉等食材,甚至是咖啡豆中,都曾經驗出黃麴毒素。這多半是因食物沒有真空包裝,或是開封後沒放入冰箱造成的食物汙染。除此之外,黃麴毒素的生產量會受到溫度、濕度、基質、培養時間以及地區菌株的影響。

如果將受汙染的玉米、五穀雜糧作為飼料餵食雞、鴨、魚、牛、豬,便會導致這些動物的內臟(尤其是肝臟)、牛乳以及蛋中的黃麴毒素濃度較高。

黃麴毒素也有可能入侵乳製品,雖然加工後的毒性較弱,但長期食用還是會造成肝臟損傷,影響吸收和代謝。黃麴毒素也會影響免疫系統,使免疫力低下,造成免疫系統難以殺死腫瘤細胞。如果是長期但低劑量食用,會使得肝細胞突變的風險增加,進一步誘發肝癌,使B型、C型肝炎患者及帶原者罹癌的風險增高。除此之外,長時間飲酒的人往往有不良的習慣,就是將花生作為配菜,也是誘發肝癌的高危險群。就算真的要吃,也應選擇帶殼且包裝完整無破損、變色的花生。除此之外,由於難以辨別帶殼花生是否壞掉或發霉,也應避免食用散裝製品,因為原料的好壞根本無從辨別。

而且,不同於一般黴菌經蒸、煮、炒、炸可被消滅,黃麴毒素需在260℃以上的高溫才可被消滅,換句話說就是一般的加熱無法完全消滅黃麴毒素。受到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可用烤箱高溫烘烤的方法去除,像花生約可減少20~40%毒素,而堅果類更可減少50~90%的毒素,這便是為何市面上許多花生或玉米製品都是爆炒或油炸而成,因為高溫製程能減少約65%有害物質,大大降低致癌風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