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果武力犯台,台灣必輸無疑?前海軍艦長分析兩岸軍事實力,道出戰爭成敗4大關鍵

2023-02-28 08:30

? 人氣

中國如果武力犯台會怎麼打?專家一篇文完整分析。(資料照/蘇仲泓攝)

中國如果武力犯台會怎麼打?專家一篇文完整分析。(資料照/蘇仲泓攝)

對一個被征服的人而言,唯一的安全就是不要希望安全,和平正慢慢遠離兩岸,戰爭在逐步進逼。渴望當家做主的臺灣人必須認清,假如不想「被統一」就勢必面對武統。這沒得選擇、無從逃避,必須務實面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臺灣的實力

與中國相比,臺灣雖是彈丸之地,但實力不容小覷。例如2021年,臺灣GDP排名全球第22。2022年1月的外匯存底,臺灣為5千488億美元,全球排名第5。再看軍力排名,由於不同機構的計算標準不一,臺灣的排名雖有波動,但大致在20名左右。此對照臺灣人口排名全球第56,土地面積排名137,前述三項「數字」的表現,說臺灣是「小巨人」絕不為過。

不幸的是,強弱、大小不是絕對,而是對比。以2021年GDP來看,臺灣僅為中國的4.42%。至於外匯存底,臺灣約為中國的16.89%。再依據軍事網站《全球火力》公布的「2022年軍力排名」,中國第3,臺灣21。

「21」對上「3」雖然有點落差,但若瞭解同樣一份資料,烏克蘭的排名為全球第42,俄羅斯為第2。再看「42」對上「2」的俄烏戰爭,打到目前難分難解的跡象看來,如果「數字會說話」,兩岸戰爭誰勝誰敗,似乎還在未定之天。

真如此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要怎麼收獲,先看怎麼栽。根據2022年4月,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發布全球軍費支出的報告指出,中國2021年的軍費支出為2930億美元,足足為臺灣的30倍。

其實,12倍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軍費支出的「增長比例」。例如2002年至2021年,臺灣的軍費支出幾乎在原地踏步,中國則是持續向上。兩者的差距從20年前的大約兩倍,如今擴大到23倍。假如相同的變化繼續下去,能夠預估十年、二十年以後,中國的軍費支出將會是臺灣的多少倍嗎?

臺灣有可能大幅提高軍費支出,藉以和中共一搏高下?講一個殘酷的數字供大家參考。臺灣海軍目前擁有26艘大型戰艦,其中最年輕的是將近30歲的康定級艦;至於海軍的夢想神盾級艦,過去二十餘年持續爭取,不管是外購或自製,迄今沒有成果。反觀中共海軍,最近九年內建造的大型戰艦超過110艘,其中60多艘屬於神盾級。兩相比較,即使臺灣人全都勒緊褲帶,大家省吃儉用拚國防,最終也只可能是辛苦地追別人的車尾燈。更何況,以臺灣的民意,哪個政黨敢公開支持年年大幅增加國防預算?

(二)臺灣人的鬥性

臺灣的軍事實力無法和對岸相比,但戰爭勝敗不全然取決於「硬實力」。例如美國在阿富汗整整打了二十年,最終取得勝利的卻是塔利班。和美軍相較,不管是人數或裝備,塔利班小而又小、弱而又弱,之所以能夠獲勝,靠的是阿富汗人民頑強的鬥性。換言之,若是臺灣人擁有與阿富汗人一般的鬥性,中共何懼之有?

臺灣人具備頑強的鬥性嗎?

一個族群具備什麼樣的鬥性,那是上帝的安排,基本上可參考以下三個因素:

1. 謀生技能

獅子凶狠,原因是食物會逃、會反抗,若不凶狠,何以維生?綿羊的食物是嫩草,不會移動,不會反抗,經過億萬年演進,自然培養出溫馴可愛的羊性。因而一個族群具備什麼樣的鬥性,首先要看他們依靠什麼技能維生?

遊牧民族逐草而居,必須與人獸爭地盤,還要和嚴苛的大自然對抗,所以善騎善射、嗜殺,日久養成侵略的個性;又因常吃肉,以致高大壯碩、孔武有力。反之務農民族習慣了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的穩定生活,所以個性保守,不善搏命,再加上少吃肉,以致身材瘦小,戰鬥力不足;戰時別說上戰場,單單是每天「移防來、移防去」,就可以折騰掉他們半條命。我是海軍,對這點深有體認,因為軍艦「戰時」與「平時」的環境差別不大。

年輕時奉派至陸軍參加演習,擔任「艦炮連絡官」,每天隨著部隊四處移防,住宿於野地,睡到半夜經常被凍醒,起床後首先就要面對到哪裡去盥洗的天大問題。這段刻骨銘心的經驗,日後讓我想起陸軍演習就肅然起敬。

2. 生活環境

物質生活越是艱困的地區,人民的鬥性越是頑強,為了一處水源、一塊耕地,就可能與鄰居拚個你死我活,正所謂「窮鄉僻壤出刁民」。反之,長期生活在安逸、富裕的環境,由於對生活的眷戀,上戰場的意願必然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近代戰爭史,表現較佳戰力的三個省分為廣西、湖南、四川。廣西遠離中原,經濟文化水平相對落後,曾一度被稱為「南蠻之地」。湖南地處長江中游,東南西三面環山,境內有四條大河,是標準「山水相交」的崎嶇地形,不利耕作和交通,潮熱多雨的氣候又容易引發天災與疫疾,自古就是艱困之地。四川雖是富庶的「天府之國」,卻也因為富庶,所以為兵家必爭之地;另外四川是多民族匯聚區,民族衝突頻發,因而為了應付外來族群的侵犯,或是取得對內衝突的勝利,四川人養成了驍勇善戰的個性。

再簡單一句話,生活在艱困地區,人民為了活下去,必須養成「與天爭、與人鬥」的頑強個性。

3. 居住緯度

居住在赤道附近,由於氣候炎熱,動不動就流汗,人民懶得勞動,日久養成慵懶、順天知命的習性。緯度逐漸增加,溫度日趨下降,人民比較勤勞。再往高緯度移動,氣候變得寒冷,運動才會讓身體產生熱能,人民勤於工作,因而具備充沛的精力。也所以,寒帶國家如朝鮮、俄羅斯,人民比較凶悍;熱帶國家如肯亞、坦尚尼亞、尚比亞、安哥拉、剛果、衣索比亞等,由於人民順天知命、不善抵抗,容易引發外來強權殖民,或內部野心分子獨裁。

再假如國家鄰海,擁有綿長的海岸線,一大部分人民就必須依靠狩獵捕魚為生。他們的生活方式類式遊牧民族,差異只是騎馬或坐船。前一張圖可清楚顯示緯度對民族性的影響。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啟歐洲殖民美洲的歷史,所有「侵略成性」的國家幾乎都在北緯四十度以上。

歷來偉大的思想家對氣溫都有深刻的感觸。例如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認為,地理位置、氣候、土壤影響民族特性與社會性質。大衛.休謨(David Hume)則說:一個國家越是接近熱帶,人們的情感越是溫柔。法國思想家博丹(Jean Bodin)講得最直接:北方寒冷,人們的體格強壯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熱,人們有才智而缺少精力。

生存是鬥性的關鍵,如果勝者活,敗者亡,鬥性必強。從上述三個標準來衡量,臺灣即使不屬於後段班,也絕不居於前段班。故而面對六次外來政權,臺灣並未發生可歌可泣的反抗史,唯一讓歷史有點驚豔的是反抗日本的乙未戰爭,然而時間也只持續了六個月,遠短於臺灣原住民武力抗爭的二十年。

敢打敢拚敢殺,不是嘴巴上講一講,而是上帝寫在骨髓裡的遺傳基因。拿乙未戰爭和現今的臺灣相比,原住民不再以狩獵為生,曾經經歷戰爭的民眾也垂垂老矣,安逸生活七十多年以後還有多少人能夠居安思危,願意和中共正規軍打一場腥風血雨的戰爭?想到過去六次台灣人面對外來政權的表現,誰能寄予厚望?

(三)臺灣人的鬥志

決定人民戰鬥力的因素有二,一是與生俱來的鬥性,二是受環境激發的鬥志。固然「願不願意」上戰場不決之於人民,但若能真心誠意地發自內心,效果必強於「被迫」。

當戰爭來臨,國家面臨被外來政權統治的危機,人民是否願意拿槍上戰場,通常會考慮以下三個因素:

1.小我:敵人來了以後,我可能被殺、被關、被姦淫擄掠,或是成為亡國奴,過二等公民的日子。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當嚴重損及自我利益,人民會勇於拚命。

2.大我:出於保國衛民的使命感。這份勇氣除了「大我」意識,更重要的是對政府的支持。支持一部分來自於從上而下的教育,但更關鍵的是從下而上、人民發自內心的擁戴。因為人民不願意失去一個大有為的好政府,迎來一個倒行逆施的爛政權。人民是現實的,政府是好或爛的衡量標準很簡單:誰能讓人民更有錢?誰能給人民更多的自由?

3.可能戰勝:政府提出一個方法,特別是國防部擬定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戰略戰法,讓人民能夠感受:我有可能獲勝、存活、成為英雄,而不是廉價地被送上戰場當炮灰。

以上三個因素放諸兩岸,情況如下:

(1)倘若臺灣被統一,基於一國兩制的原則,所有人的生命、工作、財產都會受到保障。再假如是透過談判達成的「和平統一」,別說一般小市民,甚至公務人員的工作與待遇都不會受到影響,唯一可能改變的是他們的職稱。

(2)過去二十年,中國平均薪資增加了十倍,臺灣在原地踏步。北京目前雖不夠民主,但日漸開放,早已不是昔日的鐵幕。反觀臺灣,近幾年政府逐步控管媒體輿論、限縮人民自由,長期照此趨勢發展下去,可能不久的將來,兩岸民主的程度不相下上。

(3)兩岸如果發生戰爭,依現今國防部擬定的「制空、制海、遠程攻擊」戰略,國軍有信心戰勝嗎?

如果人民上戰場的意願不高,不要責問基層百姓貪生怕死,高層官員應反躬自省:我們是一個受人民愛戴的好政府嗎?國防部擬訂了一個可能會勝的戰略嗎?

(四)不要撩撥潛在敵人

多年前計劃前往中南美洲旅遊,幾個人開車自由行,負責規劃的是移民中南美洲的朋友。趁著他回國探親,大夥商量出遊細節,討論到一半,他提醒中南美洲治安不好,某些地區可能會碰上帶槍的盜匪。聽到這,我脫口而出:「你可以找到槍嗎?」他微一楞,不以為然地反問:「你想隨身帶把槍,碰到匪徒的時候跟他們拚命?」

一語驚醒夢中人,我當場明白拚命是錯誤的想法。假設我拚贏了,打死或打傷匪徒,接下來要怎麼處理後續問題?更別說拚輸,我被打傷或被打死。

和匪徒拚命,不管是輸或贏,我都是輸,這是下策。什麼是上策?斷絕匪徒行搶的念頭。或是更正確地說,不要撩撥匪徒的貪念,好比錢財露白、身穿名牌西裝、手戴勞力士鑽表等。假如匪徒很清楚犯罪得不到他想要的錢財,他還可能行搶嗎?

面對可能爆發的武統,臺北最主要的目標是避戰;而避戰的首要,是不要撩撥中共,讓北京有武統的藉口。為達此目的,臺北應積極塑造「和統有望」的氛圍,因為有望才不會絕望。一旦絕望就有可能採取激烈的手段。至於「有望」與「氛圍」的定義非常不明確,甚至只是一種假象,然若能讓對手產生期待,就可以發揮維持現況的效果。別忘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作者介紹|黃征輝

左營海軍官校1980年班,美國波士頓大學系統工程學碩士。曾任海軍總部武獲室「先進戰系(小神盾)」專案參謀,成功艦首任副艦長、獵雷艦艦長、張騫艦首任艦長。
 
2000年退伍成為專業作家,迄今創作三十部著作,成立「黃河渡」與「擺渡黃河」網站,寫作類別以小說為主。早期善用其軍事專業,從政治、歷史的角度建構與現實暗合的軍事小說;後期則跳脫軍事範疇,轉向驚悚、推理、科幻。作品具東方特有的人性味,以及對軍人臉譜的生動刻畫,節奏明快、風格流暢,在緊張衝突中透露出對人「性本善、關心、互信」的期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終極和戰:兩岸戰爭與和平,統獨最短的距離》。(原標題:務實面對武統)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