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得主小說精選:這些作品不只是故事,更藏著滿滿的人生寓意

2018-07-30 16:38

? 人氣

諾貝爾文學獎,是1895年按照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設立的5個獎項之一,由瑞典學院每年頒發給在文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作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次將介紹五本諾貝爾得獎小說,除了蘊含深厚的文學創作,更有著每位作者不同際遇所集結的人生哲學,喜歡小說的你,不能錯過這些經典文學。

《德米安:徬徨少年時》

作者: Hermann Hesse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我們可以彼此理解,然而每個人能夠詮釋的,只有他自己。」

赫曼赫賽除了擁有作家和詩人的身分,也是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他的父親是基督教徒,母親則信奉印度教,一心想當詩人的少年赫賽,甚至逃學也不願意接受家裡的安排受神學教育。而他因為不平靜與矛盾的內心糾葛,進入精神病院。一戰時,赫賽呼籲德國人不要散播仇恨,卻被貼上了賣國者的標籤。1923年赫賽入瑞士籍;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故事描寫少年辛克萊的陷入一段迷惘的矛盾之中,在他原來的世界,未來的路途平坦筆直,卻被學校的惡霸克羅默則打亂了原有得秩序,充滿黑暗紛擾的世界讓辛克萊也陷入了謊言的深淵,迎面而來的衝突使得他焦躁、徬徨…。

在朝理想前進時,我們都必需穿越黑暗的國度,成長到底是覺醒的過程,還是一則迷途的故事?在這分裂又矛盾的世界,作者告訴我們,覺醒的人只有一項義務: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著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裡,走就對了!

《老人與海》

作者: Ernest Hemingway 出版社:木馬文化

「人並不是註定要失敗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海明威是美國記者、作家,也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他情史豐富,一生結過四次婚。一次大戰時,自願遠赴意大利前線,戰爭的殘酷在他心靈深處,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他的作品對人生、世界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小說,也是他生前最後出版的一部小說,故事內容描述一名古巴漁夫已經84天沒釣到魚了,而再第85天,竟遇上了一隻比船還大的馬林魚,經歷三天兩夜的精神與肉體搏鬥,老漁夫終於制伏了大魚。

然而,在拖著馬林魚龐大軀體返航的途中,卻招來了鯊魚群起掠奪,最後入港時,只剩下巨大的骨骸…

以文筆簡潔著稱的海明威,將故事聚焦在老人與馬林魚的搏鬥,移除了所謂的「象徵」或「寓意」,他說:「好的故事不應該事先賦予象徵,我想寫的就是真實的老人、真實的男孩,以及真實的大海。只要描述的夠精確詳實,他們自然就會寓意深遠。」海明威認為,讀者在讀完冰山上的1/8後,用自己的經驗與想像就能補充另外的7/8,他也因此以最精簡的四萬多字,成就了一部現代文學經典。

《異鄉人》

作者: Albert Camus 出版社:麥田

「我並不是待在枯樹幹裡,世上比我更為不幸的人多得是。人到最後什麼事都會習以為常。」

作者卡繆,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雖然卡繆堅持自己不是存在主義者,不過至今他仍在文學史上被譽為存在主義大師。

《異鄉人》中的主角莫梭只因為夏日陽光刺眼太熱而殺了人,在法庭審判中,故事明顯刻畫出,這個世界是如何喋喋不休地告訴人們,行為舉止思想該如何符合社會約定俗成的標準,而主角宛如這個世界的「異鄉人」一般,他漠視了這些所謂的道德準則,被眾人指責為無情、不孝、不義…最終以悲劇審判收場。

作者在哲學上提出荒謬論,可以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以及《異鄉人》中清楚看見,我們對於自己的生命,都有如主角莫梭那般荒誕,但是我們往往活在荒謬中卻不自知…

《古都》

作者:川端康成 出版社:桂冠文學

「也許凡人都是棄兒,因為出生本身仿佛就是上帝把你遺棄到這個人世間來的。」

作者川端康成,世界知名的日本新感覺派作家。1968年成為首位日本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由於身體孱弱,他的幼年生活是封閉式的,幾乎沒有與外界的接觸;而這種過分的保護並沒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憂鬱、扭曲的性格。川端康成上學後,讓生活有所變化,但不幸又接踵而來:川端康成的祖母、姐姐、祖父相繼過世,這種對於死亡的體驗給他留下的恐懼的影響是一生的。

《古都》為川端康成在晚年發表的一部小說,書名「古都」指的是日本京都,《古都》描述一對孿生姊妹迫於生活的無奈,各自展開了不同的人生際遇,在她們分離與相遇的過程中,作者不僅引領我們瀏覽了一趟典雅的京都祭典之旅,也彷彿在訴說著舊時代的日本與新時代的日本,終將有各自的去路。

《嘔吐》

作者: 沙特   出版社:志文

「愛一個人可不是小事,需要毅力、寬容與盲目...,在開始時甚至還得跳過深淵。」

作者沙特,著名法國哲學家、作家、劇作家、小說家、政治活動家,存在主義哲學大師及二戰後存在主義思潮的領軍人物,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

其代表作《存在與虛無》是存在主義的巔峰作品;《嘔吐》則是沙特被公認為成就最高的長篇小說,這本書像是日記一般,主角羅昆丁記錄許多獨白,他原是一位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對探險充滿興趣,卻逐漸發覺探險、過去和歷史只是時間中虛構之物,「過去」竟是不存在的。

書中傳達羅昆丁對時間逝去的焦慮感覺,說明試圖掌握時間當下的真實性已遙不可及。

《嘔吐》是沙特將哲學融入小說的經典之作,反覆探險生存的本質,詩意的文字使本書博得諾貝爾獎,但沙特卻認為,任何「榮譽」都會對讀者產生一種壓力,再加上他感覺諾貝爾文學獎偏向西方資產階級的觀點,他自認不適合這個獎,因此拒絕領獎,而他也是史上首位、且唯一一位拒絕領獎的得主。

作者/許立亞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閱讀教我們的五件事

責任編輯/郭丹穎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opinion@storm.mg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閱讀教我們的五件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