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烏克蘭是戰是和,左右全球經濟脈動!兩大情境、三種制裁方向一次讀懂

2022-02-19 07:50

? 人氣

烏克蘭國旗,背後是基輔著名地標「祖國之母」巨型雕像。(美聯社)

烏克蘭國旗,背後是基輔著名地標「祖國之母」巨型雕像。(美聯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烏俄衝突瞬息萬變,美國白宮顧問出面警示俄羅斯準備入侵烏克蘭,普丁卻宣佈部分撤軍,去年 12 月以來地緣政治風險明顯攀升,油價站上 $90 後受到情緒面主導衝高回落。為何俄羅斯想要入侵烏克蘭?如果爆發軍事衝突,西方國家宣稱將對俄國採取經濟制裁,哪些手段可行、哪些手段有效?美歐烏俄之間的矛盾僵持點何在?如果和平對談、回歸基本面,近期美國的 原油庫存、機構預期、頁岩油產量又出現哪些變化?本文帶您一次解析!

一、烏俄地緣政治風險反覆,油價衝高回落、波動大增

美國警告俄羅斯隨時可能入侵,普丁反其道宣佈部份撤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邊境緊張局勢自 2021 年 Q4 以來持續升溫。烏俄衝突的起始於去年 12 月,美國指出俄羅斯在烏東邊境、克里米亞半島集結逾 10 萬兵力,並與白俄羅斯進行軍事演習。

12 / 7 拜登與普丁就「烏克蘭戰爭危機」舉行視訊峰會後,俄羅斯於該月中旬向美國、北約提出「歐洲安全保障條約」草案,其中包括要求美國限制北約擴張、禁止前蘇聯成員加入北約、禁止在前蘇聯成員國建立軍事基地,但在此之後雙方談判遲遲未取得進展。

根據聯準會經濟學家所編製的地緣政治風險指數 (Geopolitical Risk Threats Index, GPR Index),俄羅斯、烏克蘭兩國各自的 1 月份 GPR 指數已經攀升至 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以來最高水位。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日前於白宮召開記者會,表示俄羅斯有「明顯可能性」(distinct possibility)將對烏克蘭採取軍事入侵,呼籲美國公民在 48 小時內離境,儘管普丁尚未下達「最後指令」(final order),但情報顯示俄羅斯或將在北京冬奧期間就發動空襲/飛彈攻擊,或是快速襲擊烏國首都基輔。

若俄國入侵,美方回應將包括協同歐盟、英國、加拿大等國實施經濟制裁,並改變北約部隊部署姿態。烏俄戰爭風險直到 15 日才出現局勢緩和跡象,普丁與德國總理會面時表示,靠近烏克蘭邊境的「部分」軍隊已完成演習,將陸續返回原先基地,同時也表示準備好與西方國家進行對話。

雙方釋出願意持續外交斡旋的正面訊號。烏俄衝突至今,股市及大宗原物料大幅波動, WTI 原油期貨價格 期間一度突破 $95 / 桶關卡。

1(圖/財經M平方).png
地緣政治風險指數(圖/財經M平方)

為什麼俄羅斯想要入侵烏克蘭?

民族面

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曾在 2021 年 7 月發表長文<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歷史統一>,宣稱雙方屬於「同一民族,同一整體」(one people, a single whole),並認為「烏克蘭的主權只有在與俄國結盟下方有可能」。俄羅斯、烏克蘭與白俄羅斯三個現代民族的共同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元九世紀成立的基輔羅斯(Kyivan Rus)大公國,而烏克蘭首都-基輔更被視為東斯拉夫文明的搖籃。

戰略面

美、英、加、法等 12 國於 1948 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簡稱北約,奉行「集體防禦」原則,當任何一個締約國受到攻擊時,北約有義務給予支援,以抵抗當時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捷克、匈牙利、波羅的海三小國等東歐國家陸續加入北約盟邦,新任烏克蘭政府更在 2019 年表示,預計將在 2024 年申請加入歐盟,同時也想加入北約,促使普丁認為美國屢次打破 90 年代「北約不東擴」的承諾,引發俄國的強烈反對與安全疑慮。

經濟面

根據英國石油(BP)統計,俄羅斯 2020 全年天然氣出口達到 238.1 十億立方米(管線:197.7 + LNG:40.4),佔全球貿易量的 19%,其中大約一半需要通過烏克蘭輸往歐洲。另一方面,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歐洲天然氣進口來源依序為挪威(24.5%)、俄羅斯(23.0%)、烏克蘭(12.8%)、白俄羅斯(10.3%),後兩者實質上僅是俄國「借道」、本身並未擁有足夠產量。假如俄國拿下烏克蘭,既能省去管線過境費用的紛擾,還將對歐洲能源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牽制歐洲做出任何經濟制裁的決策。

2(圖/財經M平方).png
(圖/財經M平方)
3(圖/財經M平方)
(圖/財經M平方)

二、後續烏俄局勢兩情境:衝突 vs 和談

烏俄衝突的兩種最終結局:「軍事衝突」及「外交和談」尚未有果,然俄羅斯 2 / 15 出乎市場意料宣布部分撤軍,顯示地緣政治風險或許已自高點出現降溫。

M 平方認為,在經濟制裁手段上,各方存在許多衝突與矛盾,而對於能源市場的影響,我們也藉由以下兩種情境分析:

情境一:烏俄衝突升級為軍事入侵(戰爭),恐慌情緒刺激油價攀升,歐美實施經濟制裁

2014 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後,歐巴馬政府針對油氣行業制裁手段主要有三:

(1)限制能源企業在美取得>60 日(原 90 日)的融資 

(2)限制美國企業銷售或轉換「原油(深海油田、北極離岸、頁岩油)鑽探生產相關」所需要的產品/服務/科技

(3) 禁止外國居民/實體進行重大(significant)投資於俄羅斯特別原油計畫,例如深海油田、北極離岸油田或頁岩油,藉此影響俄國長期的石化資源發展計畫。

本次若烏俄衝突升級,綜合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s)與外媒報導,我們整理並評估三種制裁方案的方向、有效性與可行性:

金融制裁:限制融資管道的成效有限,切斷 SWIFT 對俄衝擊大

除了擴大 2014 年制裁範圍(目前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 Sberbank、俄羅斯外貿銀行 VTB Bank 等 5 間國有銀行無法在美取得>14 日債券融資或股權融資),還可能限制俄羅斯主權債在次級市場交易,更極端做法則是將俄羅斯排除在 SWIFT 國際支付系統,若銀行無法將 盧布 匯兌為 美元 ,石油貿易商、油輪船東可能被迫停止與國家石油公司的業務往來,間接影響油氣供需。

儘管金融制裁墊高資金取得的困難度與成本,但是透過政府提供的稅務優惠政策,以及另類資金渠道(俄羅斯石油公司 Rosneft 透過外匯存底、本國債券市場、股權出售來籌資),俄羅斯原油產量近年仍然保持年增長 1-2% 區間(除 2020 年),凸顯出限制融資管道的效果有限。另一方面,俄羅斯政府早已開始規劃長期「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的趨勢,俄羅斯的美元央行 外匯存底 在過去 10 年間接近腰斬,截至 2020 年初只有約兩成是美元,取而代之的是歐元、人民幣與黃金。克米里亞危機後,俄羅斯也曾嘗試自行開發 SPFS(System for Transfer of Financial Messages)系統,建立自家的 SWIFT 替代方案,不過參與機構多為俄羅斯本土銀行,尚未擁有足夠龐大的市佔與業務處理量。

註:SWIFT(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 係指「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信協會」,主要為金融機構提供安全快速的支付、證券、交易、結算等相關金融報文傳輸服務。

4(圖/財經M平方)
(圖/財經M平方)

暫停北溪二號:加劇歐洲電價通膨危機,傷敵自損之下歐洲態度保留

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Nord Stream 2, NS2)北起俄羅斯納爾瓦灣,行經波羅的海抵達德國北部,預計能使俄國對德國的天然氣供應量增加一倍,實現德國去煤、去碳的能源轉型政策目標,還能避開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的政治不確定性。然而美國、烏克蘭認為這將使得歐洲過度依賴俄羅斯,恐有能源安全與供應上的疑慮。儘管 NS2 已經於 2021 年 9 月竣工,但德國能源監管機構在 11 月暫停營運批准,要求 NS2 營運商進行重組。過去美國曾制裁參與 NS2 建設的俄羅斯鋪管船 Fortuna,國會也授權總統制裁提供保險、幫助鋪設海底管道、驗證項目施工設備的公司。

因此在烏俄衝突進一步升級的情境下,我們認為美國將會施壓德國持續停用 NS2,但是德國的態度並不堅定,主因歐洲近期 通膨 壓力來自於居高不下的能源價格,以及俄羅斯手中仍握有多張「反制裁」(counter-sanction)的底牌。2014 年 8 月起,俄羅斯便曾禁止歐美澳加等國農產品進口,2021 年 12 月下旬以來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更停止向西歐的「亞瑪爾-歐洲」(Yamal-Europe)管線輸氣,引發歐洲 天然氣價格 (荷蘭 TTF、英國 NBP)雙雙衝高。

5(圖/財經M平方)
(圖/財經M平方)
6(圖/財經M平方)
(圖/財經M平方)

石油禁運:難以填補全球原油供給缺口,最有效打擊俄國經濟、但可行性不高

俄羅斯油氣行業大多貢獻 3 至 5 成的聯邦政府財政稅收,石油直接禁運勢必將嚴重打擊俄國經濟支柱、形同「軟肋」,但是我們認為可能性與可行性並不高。

俄羅斯對全球石油供需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1 年俄羅斯原油(含凝析油)產量約 1,050 萬桶 / 日,全球市占 11%,僅次於美國與沙特,另一方面,原油、成品油(汽柴油+熱燃油)出口量分別約為 450 與 300 萬桶 / 日,且出口地區以歐洲為主。然而最有效力的制裁工具反而可能成為主要掣肘,參考美國制裁 伊朗 前後的原油出口量變化, 2021 年較 2017 年下降逾七成,若依照相同的制裁模式與邏輯,俄羅斯造成的全球原油供給缺口將在短期內難以填補、刺激油價急漲,就算消費國釋放 戰略儲備 (SPR)也難以應急,尤其如今企高的通膨壓力與能源價格如果進一步失控,同樣將對歐美經濟造成嚴重負面衝擊。

7(圖/財經M平方)
(圖/財經M平方)

情境二:烏俄和平對談,地緣政治風險溢價舒緩、油氣供給並未受到衝擊,油價回歸供需基本面

有鑒於莫斯科已經做出部分撤軍的退讓,加上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Lavrov)與普丁在週一(14 日)的電視公開談話中也提及,「目前的階段,建議繼續促成談判」、「可能性遠未耗盡」,並表示美國已提出降低軍事風險的具體建議,我們認為雙方/多邊和談的可能性上升。在這樣的情境下,先前快速攀升的地緣政治風險溢價將會舒緩,供給中斷的疑慮也有望消除,中長期油價將回歸供需基本面主導,尤其關注 Q1 原油庫存低檔以及年中之後美國頁岩油的增產動向。

原油、成品油庫存低檔,Q1 供需缺口略微擴大

庫存方面,截至今年 2 月 4 日,EIA 公布上游商業原油庫存連續兩週下行,優於市場預期,帶動絕對值消耗至 5 年歷史平均值的 10.4 % 以下,為 2004 年 2 月以來最低水位,有別於往年 Q1 淡季堆積走勢。此外,WTI 期貨交割地 - 庫欣區的原油庫存 已降至近 13 年歷史同期最低點,同樣反映現貨市場需求強勁。下游終端產品方面,汽油 終止連續五週堆積、轉呈消耗(-164 萬桶),按照季節性走勢、或已接近高檔反轉拐點,作為冬季燃料的 蒸餾油 則是連續四週下行。整體而言,就算地緣政治風險完全消退後,原油、成品油庫存處於歷史低檔區間,依舊支撐油價維持在高檔區間。

從最新 2 月份的能源機構月報中,我們也看到市場預期持續有好轉的現象。EIA 短期能源展望(STEO)預估 1 月份 OECD 國家商業原油庫存已降至 2014 年中以來最低水位,並且上調 Q1 全球每日石油消費量預估上調至 9,970 萬桶(前 9,945 萬桶),主因歐美國家需求前景改善,Q1 的 供需缺口 將會略微擴大(2 月預估值:每日消耗 11 萬桶 vs. 1 月預估值:每日消耗 2 萬桶)。

OPEC 月報雖然維持 2022 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 415 萬桶的預估,但是認為歐洲國家疫情減災措施逐步鬆綁,加上美國高疫苗覆蓋率保護,將會抵銷 Omicron 變種病毒的負面衝擊,短線供需展望樂觀。

8(圖/財經M平方)
(圖/財經M平方)
9(圖/財經M平方)
(圖/財經M平方)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經M平方,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林彥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