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叩關國門,隨著疫情升溫,民眾若出現咳嗽、發燒症狀必須嚴正以待,不過,會引起相關症狀的可不只有新冠肺炎,還可能是淋巴癌所致。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周文堅理事長表示,淋巴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若是發生惡性病變,失控增生且喪失凋亡機制的淋巴細胞將可能引發淋巴癌。淋巴癌可分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何杰金氏淋巴瘤,根據我國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前者約佔9成,後者約佔1成。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男女發病率約略相同,但好發於中高年族群,隨著人口老化,發生率逐年增長,10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我國全年度新發個案數將近3000名。因為其病程發展快速且無規律,治療難度高,存活期較短,109年在我國男性與女性癌症死亡排行中排名第九。

哪些族群需提高警覺?6大症狀應立即就醫!
台大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林耘曲醫師說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之中,又以惡性程度頗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簡稱DLBCL,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最為常見,佔率約為5成,其病程發展通常快又猛,未及時控制短短數月就可能有性命威脅。
周文堅理事長指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致病原因不明確,但可能與老化、病毒或病菌感染、遺傳、自體免疫病變等原因有關,雖然仍須更多研究才能確認本土的風險族群,但根據已發表的國內外文獻可推測,高齡、具C肝病史、淋巴癌家族病史,自體免疫疾病、愛滋病毒患者、BMI過重者、幽門螺旋桿菌患者等,可能有較高發病機率。

也提醒民眾一旦莫名出現「淋巴結腫脹、發燒超過38℃且持續2周以上、夜間盜汗、久咳不癒超過1個月、6個月內體重減輕10%以上、疲累感越來越嚴重」6大症狀,就應該及時就醫,依照醫囑進行相關檢查。

淋巴癌治療策略有哪些?長期無疾病存活、維持生活品質!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程發展又急又猛,但絕非不治之症。及時確診非常重要!因為高達5成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屬於惡性度頗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因其容易從淋巴循環脫逃,轉移到其他器官、組織,造成身體機能受損。
林耘曲醫師表示,以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為主力的第一線治療中,就有半數患者可治癒;若復發或屬於難治型,可接續自體幹細胞移植。整體而言,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治癒率高達7成,十年存活率可達4成5。
林耘曲醫師進一步指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在第一線與第二線治療有很好的治療成績,但仍有3成患者的治療難度較高,過往治癒方式僅剩下異體幹細胞移植,但其預後有待加強,且需要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生活受限多,往往會降低患者的治療積極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