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地球母親」已經病入膏肓!打開建築碳足跡潘朵拉的盒子

2018-03-12 16:36

? 人氣

我在2013年獲得科技部「小產學聯盟計畫」支持成立了低碳建築聯盟LCBA(Low Carbon Building Alliance),希望能建立建築物碳足跡的認證制度,同時建構「低碳建築產業平台」以推展台灣的低碳建築產業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指導過的全國第一篇以建材碳排研究為主題的碩士論文(劉漢卿、1993年),比國際間正式敦促各國二氧化碳減量的京都議定書簽署年(1998)還早5年。我在2002年正式提出建材碳排資料庫與建築碳足跡評估方法(見張又升博士論文),比全球第一個產品碳足跡盤查規範的PAS2050(2008)還早6年。那時其實我可以倡議建築碳足跡制度,但深知此乃艱澀的學術研究,並不適合將之變成強制型的規範而放置一邊,但如今卻「形勢逼人」,被迫非出面介入「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不可。

所謂「形勢逼人」,是「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註1)。試想,在我國尚無建築碳足跡計算標準之際,卻已有地方政府明文要求在環評、都審中要求減碳50%,地方自治條例中也要求建築碳揭露,許多政府工程採購案陸續要求建築碳足跡盤查…等荒唐的政令出現,這豈非不教而戰、陷人於不義?

當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開發商自然會找來一些國外顧問、學者專家,引用不合國情的國外軟體數據,憑空捏造碳足跡報告以達政策要求。這造成許多顧問公司大發「災難財」,一方面以天價哄抬碳足跡評估報告的價碼,一方面卻信口雌黃、穿鑿附會製作虛假的報告書。如此報告書,政府當然無法審查其結果,最後也只是存查了事而已。

如今,全球一片碳揭露、碳盤查、碳經濟、碳標籤之聲,全球500大企業共同組成「供應鏈領導聯盟」要求旗下供應商公布碳排資料,許多工廠擔心產品沒有碳標籤賣不出去,許多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被要求寫入碳揭露事蹟,全球幾乎已陷入一片「碳恐慌」之中。上述虛偽應付的建築碳足跡揭露政策,無非就是此「碳恐慌」下的怪現象。

雖然,我過去認為「建築碳足跡揭露」與建築節能法令或綠建築標章在實質環境效益上並無太大差異,因而很不贊成導入更複雜的「碳足跡認證制度」。然而,如今碳足跡這「潘朵拉的盒子」已被打開,建築界已陷入一片「碳恐慌」中,假如我們不勇敢抵禦這「碳足跡怪獸」,也會被這怪獸吞食而亡。

吾乃「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因此我努力將二十多年對建築能源與碳足跡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平易近人的《建築碳足跡》一書,製作標準化及透明化的教材、軟體、資料庫、評估格式、計算軟體以供各界使用,立志讓它成為人人會做的碳足跡評估、公開化的碳足跡評估,如此才不會讓這隻「碳足跡怪獸」興風作浪,妨礙低碳建築政策的健康發展。

我希望「低碳建築聯盟」能以「最誠實的碳足跡認證」之「法器」將這些鬼魅怪獸降服為「坐騎」,讓此「坐騎」做出真正拯救地球的貢獻。全世界目前有十二個國家已開始執行產品碳標籤制度,但此「法器」所加持的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將是全球第一個「建築產業專用的碳足跡認證制度」,各位共襄盛舉的大德則是維繫此制度於不敗的「護法」。

「碳足跡認證」當然是商機,但我希望各位「護法」,不要忘記當今人類所面臨的生死存亡關鍵,除了在於碳足跡所代表的地球暖化危機外,還有化學污染、海洋資源滅絕、物種少樣化、環境荷爾蒙等更嚴重的地球環境問題,亟待救援。我們的「地球母親」已經病入膏肓,「碳足跡認證」不是流行,更不是口號。

註1:原文出自《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白話翻譯為,我厭惡紫色奪去了朱色(古時的正色),厭惡過度的鄭國音樂,擾亂了雅樂,厭惡花言巧語顛倒是非,傾覆了國家。

作者介紹|林憲德

因30年前受到里約會議的啟發,義無反顧走進建築環保這條小徑,為台灣訂立建築節能法規與全世界第四個綠建築評估系統,為國內綠建築發展的開山始祖。2011年成立低碳建築聯盟,發展獨步全球的建築產業專用的碳足跡評估BCF法,建構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與低碳建築產業平台,期待建立台灣低碳建築產業鏈。以誠實之心面對環境議題,把學術專業簡化為清楚的行動指南,希望無舔於所學,亦擔任綠學院的綠色帶路人。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打開建築碳足跡潘朵拉的盒子)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