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韓國青年寧願砸錢延畢,也不要工作?若你覺得台灣生活好難,地獄朝鮮慘況更值得一看

2018-03-13 13:09

? 人氣

台灣青年找工作不簡單,但聽聽韓國年輕人的求職慘況,實在不遑多讓啊!(圖/Fion提供)

台灣青年找工作不簡單,但聽聽韓國年輕人的求職慘況,實在不遑多讓啊!(圖/Fion提供)

「你認為首爾哪一個地區,叫外賣的次數最多?」、「你怎麼選擇E-mail的帳號?」、「色彩的三原色為?」以上都是韓國人找工作時,可能被問到的題目,同時也出現在韓國綜藝節目《無限挑戰》的「面試之神」單元裡。

逗人開心的綜藝節目,為什麼要提到找工作?上班上學已經夠累了,看個電視還要被提醒求職的煩惱,何必呢?被韓國人譽為「國民綜藝」的《無限挑戰》,追求的不只搞笑的喜與樂,還要從人生的悲怒酸辛中,榨出歡笑、可笑的成份來。

節目自2005年開播以來,常會就著各行各業、社會時事發想主題,讓主持人嘗試不一樣的活動。有無厘頭的人類跟火車做百米賽跑比誰快,也會拿著聯考考卷,讓平均年齡超過40歲的成員埋頭苦寫,親身體會高中生們考試的緊繃情緒。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時讓觀眾捧腹大笑,有時讓觀眾深思,甚至成為改變的力量,促成國會立法。這個綜藝節目展現了人生各色。2018年1月13日播出的第553集,六位主持人則是被送去「面試」,穿著西裝,坐在主考官面前,應付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不像平常錄節目有腳本可看,全得即時做出反應。答得好了開心,被主考官訓了失落,活脫是我們每個人面試時的真實模樣。

製作單位訂下這個主題,是因為韓國最新的統計數據發佈,去年(2017年)的青年失業率9.9%,創了有史以來的新高。物價高、學費貴、為了找工作,從大二大三就得準備。畢業之前早早開始丟履歷、筆試、面試…找到了工作卻還可能被扭曲的實習制度給刷下。究竟韓國青年為了踏入職場,有多少難關呢?

延畢是為了找工作太難

英文的Specification意指規格,多用在技術文件上。韓國人則把人給擬物化,把人的條件也列成一條條的規格,簡稱為Spec(스펙)。求職時的規格,包括學歷、畢業時間、在校成績、TOEIC分數、證書執照、實習經驗、海外經驗、義工活動…等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畢業的「時間點」。韓國企業喜歡錄用準畢業生,學生一畢業就馬上銜接職場,中間沒有空白。所以大多數人會在大一~大三把學分修完,只留幾個輕鬆的學分,在大四這一年專心找工作。若是在面試時,被發現你已經畢業了一陣子,印象分就會比較差。

所以許多韓國人大學延畢,不是為了躲兵役,而是為了讓求職時,還能保有「學生」身份,聽起來比較好聽(兵役部份,韓國男生會在考上大學後,先休學當完兵,再復學念書)。

韓國人力銀行網站Jobkorea在2017年底,針對將在今年2月畢業的應屆畢業生做調查,有55%的學生表示計畫要延畢,而比例最高的理由就是「在校生的身份,對求職比較有利」。

在韓國念大學不便宜,國立大學一年的學費平均要四百二十多萬韓幣(約12萬台幣)、私立大學則為八百一十萬韓幣(約23萬台幣)。為了求職有利而延畢,就得再多繳6-12萬台幣來維持學生身份。

優美校園一度成觀光景點的梨花大學,一年的學費為847萬韓幣(約台幣23萬)(圖/Fion提供)
優美校園一度成觀光景點的梨花大學,一年的學費為847萬韓幣(約台幣23萬)(圖/Fion提供)

找工作不僅麻煩,還很花錢。對Spec有著狂熱的韓國人,寒、暑假若不是找公司實習,就是到補習班補英文、補電腦,或是出國遊學。如果負擔不了去美國,近幾年還流行到人力較為便宜的菲律賓遊學,4-8週的集中英語課程,要價台幣兩萬五-五萬不等。

碩士並不吃香

許多台灣學生,畢業後選擇念研究所。但在韓國,研究所卻不是加分的項目。因為韓國企業並不把大學畢業生視為職場即戰力,而是需要進公司之後再加以培訓的潛能股。判斷對方是否為「可造之才」,會比他在大學念的是什麼科系來得重要。所以許多人念的科系,不一定就跟以後被分派到的部門、職位有絕對相關。對於需要白紙新鮮人、可以再培訓的企業來說,碩、博士的專門性質高,反而並不一定「好用」。

《無限挑戰》裡的面試官之一就說︰「工作上的基本知識,我們會教。重要的是熱情、讓我們感受到你對工作的懇切。」

韓國職業能力開發院的研究員崔昌君(音譯),與韓國100間企業的HR負責人訪談之後,即得到這個結論「除了研究、開發性質的職位之外,碩士學位並不討喜」。一來是因為許多人對韓國高等教育感到不信任,二來,如果不是為了研究學問,去念研究所看起來只像是找不到工作的選擇罷了。

而且韓國社會習慣用年紀來辨別高低,年紀大的通常能夠指使小的,年紀小的也自然要對大的講敬語。但如果念完研究所才出社會,等於硬生生比同期一起找工作的大學生大個兩、三歲,職場上的「前輩」可能年紀比你小。職場的年紀順序被打亂,是很多人不習慣的事。

扭曲而殘酷的實習制度

韓國公司大多有三-六個月的試用期制度,試用期的給薪通常是七-九成薪,通過試用期的話,會再把少給的幾成補齊。過往韓國公司模仿日本終生雇用制,很多人從一進公司的見習社員(수습사원)身份,通過試用期之後,轉為正式職員,一路鞠躬盡瘁直到退休。

而實習生(인턴)呢,則是指還在學的學生,利用寒暑假或課餘時間到公司短期體驗職場生活。學校畢業之後,能不能從原本實習的公司謀得一職,則視情況而定。

見習社員和實習生原是兩種不同的制度,但這幾年經濟不景氣,不少韓國公司漸漸捨棄見習社員一制,而讓新人改簽實習生合約,以節省成本。因為見習社員,是已經確定要錄取,只是有個試用期間。

韓國勞基法雖然沒有明文規定試用期的長短,但有規定試用期3個月內要給九成薪,3個月之後若要解雇見習社員,必須有正當的理由,否則就會被判定為不正當解雇(부당해고)。

但如果是用「實習生」的制度來招募新人的話,只有簽短期的實習合約,月薪不用給到九成,對企業來說不只成本較低、也不怕筆試面試招進來的新人明明不適用,卻因為約都簽了,而成為公司解雇不了的冗員。但對員工來說呢?員工得花更多的時間成本,去爭取工作的安穩。

就業博覽會。(圖/Fion提供)
就業博覽會。(圖/Fion提供)

我的台灣朋友佩琪是實習制度下的犧牲者之一。她在台灣已經有幾年的工作經驗,拿著打工度假簽來韓國,應徵上韓國某大集團。進了公司才發現,同一個職位,有兩個新人員工,職稱掛的都是實習生。她之外,另一個是在中國念過大學的韓國人。他們要共同合作,一起勘誤產品的中文翻譯是否正確、製作給中華圈的文件…等。在實習結束之後,再一同接受考試和上級審核,來決定誰可以留下,轉為正式員工。

「所以一個職缺,一次錄取兩個人?」我問︰「等試用一陣子過後再決定要留下誰嗎?」

「對啊,不只我這個職缺,另一個職缺也一次錄取兩個韓國人,最後再看誰會被正式錄取。」佩琪說。

還以為這種像是川普主導的「誰是接班人」職場生存淘汰賽,只會出現在電視上的Reality Show,卻活生生地是韓國職場上的常見劇本。

韓劇《未生》裡即有提及此一實習制度。但韓國企業並未因此改變,還是習而慣之的用實習生制度來篩選新人。(圖/Fion提供)
韓劇《未生》裡即有提及此一實習制度。但韓國企業並未因此改變,還是習而慣之的用實習生制度來篩選新人。(圖/Fion提供)

一個職位錄取兩個實習生,還算是客氣的。甚至還有別間公司,讓五位實習生競爭一個正職位子。從求職到實習試用,耗去了三、四個月的時間,最後卻有半數以上是以未通過試用期、又得重新找工作為結果。有句老話說,機會是不等人的;但韓國職場這個扭曲的實習生制度,讓人忍不住認為,機會也可能是耍人的。

求職好難 心好累

在《無限挑戰》節目的最後,六位主持人筋疲力盡,紛紛表示面試好累,能體會年輕人找工作的辛苦(他們一天跑三家公司面試,累也是必然)。不過老實說,能夠直接進到面試這關,已算是輕鬆抄捷徑,主持人劉在石也說︰「有面試機會就很難得了」。畢竟一般人還得準備華麗的履歷、畢業證書、成績單、證書執照、實習經驗證明…等文件,在書審的第一關就開始緊張,還不一定拿得到進入面試的機會。

不少網民也笑稱「找工作最重要的Spec是門路/關係(연줄)」,還有人在節目新聞下面留言「我們從小到大接受死板的教育,進入公司後被要求得跟同事上司想法一致。但面試的時候卻得展現『創意性』」。

韓國青年失業率達9.9%,被認為是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最困難的求職狀況。台灣呢?台灣的青年失業率為12.12%(2016年數字),比韓國還要高。韓國年輕人戲稱自己的國家為「地獄朝鮮」,台灣年輕人則為台灣取了「鬼島」的別名。韓國和台灣,語言不同、文化不同,相同的卻是,年輕人都各自有求職難的夢魘得面對。

註︰各國對青年失業率的年齡定義皆不同,台、韓所使用的數據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年紀區間,只能盡量採用相近範圍的數字。此文內的韓國2017年青年失業率,使用的是15~29歲的區間。台灣2016年的青年失業率,採用的則是15~24歲的區間。

責任編輯/鐘敏瑜

喜歡這篇文章嗎?

Fion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