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跟兒子被槍斃,她還得親手把腸子塞回兒子肚子…一塊匾額道盡二二八最慘痛歷史

2018-02-26 10:27

? 人氣

去年感恩節的第一個禮拜日,在花蓮鳳林教會一場感恩禮拜中,有一個最「慟」人的感恩節禮物。這個故事要從一塊歷史悠久的木牌匾說起......

a.jpg
眾人見證下,劉青松(右)將「仁壽醫院」的木牌匾,歸還給張七郎遺族張玉蟬(中)。(圖/想想論壇提供)

這塊塵封六十年的木牌匾上頭寫著「仁壽醫院」四個大字,是由張七郎醫生親手題寫的。張七郎醫生的故事,在台灣社會隱埋了許多年。直到1990年才由張家媳婦張玉蟬在一次平安禮拜中堅強地對外說出,張七郎父子三人被逮捕殺害的悲慘往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張七郎出生在新竹湖口,父親張仁壽是一位漢醫,因緣際會認識了來台醫療傳教的馬偕博士,也向他學習西方醫學。從小耳濡目染,受到父親影響很深,張七郎日後也當醫生。自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畢業後,他在淡水開業,以父之名,創設了「仁壽醫院」。

眼看一切非常順遂,張七郎醫生卻因兄長一句「東部沒醫生」,從小受「馬偕精神」影響的他,決定舉家遷往花蓮鳳林鄉,1922年將「仁壽醫院」遷移到台灣東部。

出身名門的妻子詹金枝,具有助產士資格,她支持先生的決定。兩夫妻熱心公益,對病人照顧入微,如果病人沒有錢,完全不用付醫藥費,「仁壽醫院」很快就名聲遠播,張七郎成為當地民眾最信任的好醫生。

當時台灣仍受日本殖民統治,張七郎有感於台灣人受日本殖民,總是低人一等,他認為只有透過教育,台灣人才能與日本人爭得一席之地。因此除了醫療之外,張七郎格外重視教育,他不只注重自己孩子的教育,更在花蓮鳳林創設了鳳林中學,希望教育的種子能夠深耕在當地。

「他知道知識就是力量,要想讓窮人翻身,就要讓他們多讀書。」媳婦張玉嬋女士曾這麼說。她是張家的童養媳,張七郎卻堅持要她完成台東女中的課業。

教育的種子,多年之後萌芽、深耕了。多年之後,鳳林鄉成了「校長之鄉」,堪稱是全台校長密度最高的小鎮,「沒有張七郎,我們這一代人今天應該還在種田。」張七郎的遠見,可見一斑。

b.jpg
創辦鳳林中學的張七郎醫師。(圖/想想論壇提供)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戰敗,台灣就要進入新的時代,很多人歡欣鼓舞地期盼著:「台灣人終於不用再當次等公民,這是『台灣人治理台灣人』的時代。」這個想法,很快就證明是錯誤的。

張七郎同樣很開心「台灣終於光復了」,他不僅籌建磚造牌樓慶賀「光復」,也立刻要求三個在滿州國行醫的兒子通通回到台灣,自己更是積極參與國民政府,希望能夠建設新台灣。張七郎當選花蓮縣參議員,被推舉為議長,也是制憲國大代表。

「轟炸驚天動地,收復歡天喜地,接收花天酒地,政治黑天暗地,人民喚天叫地......」喜悅沒有維持很久,張七郎很快就感受到人心的不安與浮動。他在1946年4月1日的日記上寫了這首台灣流行歌。旁邊還寫著:「犬去豕來,台灣建設徒聽空音......」句句都是對時局的心灰和意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